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当前全球首台获批的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解决了临床无创无辐射精准检测肺部疾病的难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肺部影像检查设备X光机、CT和PET等都存在电离辐射;磁共振检测设备无电离辐射,但无法对肺部空腔进行成像。此次获批的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和2020年获批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联用解决了上述难题,实现了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无侵入、无辐射检测、定量可视化评价,为肺部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评估提供了新仪器和新方法。
精密测量院超灵敏磁共振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在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的超极化技术、超快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团队研发的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由“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型号:verImagin VIP510)和“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uMR 780(Xe))两大核心装置组成,有效解决了肺部检测中气体密度低导致磁共振成像信号极弱的难题,实现了临床单核向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拓展,使肺部空腔影像诊断由“不可看”到“看得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委推荐)、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和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等的接续支持。2020年9月,核心装备“医用氙气体发生器”获得全球首个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3年8月16日,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产品。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10余家三甲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医用氙气体发生器
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