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9月4日,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CARIC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在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DBAR 2023)期间发布了《地球大数据区域应用服务综合报告》。该报告是对“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在区域尺度应用实践的重要贡献。
可持续发展科学是促进全球及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应用是应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挑战的关键。但在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科学指标和评估数据不足、应用和服务本地挑战路径不清晰等问题。
为探索新途径,科研人员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设立的“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平台及应用示范”(CADA)项目,在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设立面向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地球大数据服务报告分送机制,并已累计向行业和业务部门发送16期地球大数据应用服务报告,包括技术研发、科学数据、能力构建和示范应用场景等内容,在应急管理、农业监测与管理、水资源和环境评估、城市和工业发展、大数据计算和环境服务系统等五大方面构建了服务案例,具备综合服务能力。
报告展示了项目研发雨雪冰冻应急监测、甘蔗冻-旱-涝灾害监测等技术并开展应用服务;发展面向多云雨区的地表水体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技术、面向海岸带岸线-红树林-养殖塘多参数的精细化监测技术等开展应用服务;构建流域尺度生态环境旅游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研发夜间灯光指数表征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模型算法;建立地球大数据区域计算与服务平台、北斗卫星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面向平陆运河的区域数字环境信息服务能力。
5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发布仪式。发布期间,还向DBAR曼谷国际卓越中心和苏尼亚尼国际卓越中心赠送报告,分享应用实践路径。
CADA项目于2021年启动,旨在构建地球大数据区域平台和服务,从技术和数据等方面支撑灾害、水、岸带及农业四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示范应用,发展辐射东盟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能力。《地球大数据区域应用服务综合报告》也是项目首次集中梳理的研究成果,形成以地球大数据及方法为基础,探索大数据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途径。
报告发布现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