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7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生物医学创新高峰论坛举行。论坛以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和防治策略为主题,特别邀请5位资深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旨在为进一步推动解决消化及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见耐药微生物感染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等相关问题提出新视角和方案。
主题报告环节,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教授Barry James Marshall以“创新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诺贝尔奖的经验教训”为题,生动讲述了发现并探索幽门螺旋杆菌再到实现精准治疗的完整历程,给与会科研人员带来启迪和思考。
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杨瑞馥和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教授房静远均以肠道微生物及肠癌为主题,分别带来“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和结肠直肠癌”与“肠菌调节宿主代谢与免疫而防治大肠癌”的研究报告。两位专家从肠道微生态到肠癌防治、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医学,多角度、系统性地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宿主-疾病”之间错综的关系。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主任苏冰详细介绍了“Sin1介导的mTORC2信号通路在淋巴细胞生长和代谢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的生理病理作用。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致病耐药菌转录调控及抗生素开发研究组组长王程远分享了“细菌转录翻译偶联”方面的研究进展,在病原菌耐药性持续困扰、急需研发新药的大背景下,其独辟蹊径,对原核生物独有的转录-翻译耦合进行深入研究,为抗生素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学术交流环节,5位报告嘉宾与参会科研人员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畅所欲言,展开热烈深入讨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