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开幕式上,科技部平台中心副主任李加洪、四川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高量、成都山地所副所长苏立君分别致辞。
本次学术交流会分主旨科学报告和专题科学报告两个阶段,旨在落实科技部和科考专项办促进科考任务间和任务内专题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合作交流,促进创新性、引领性成果产出。主旨科学报告阶段,中科院院士崔鹏、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徐锡伟和中山大学研究员郑文俊围绕活动构造与山地灾害主题作题为《青藏高原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青藏高原东南缘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过程简析》和《青藏高原东北部活动断裂图像与地震活动特征》的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和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牛富俊围绕气候变化与水文灾害主题作为题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山洪水沙耦合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和《气候变化条件下高原灾害活动特征》的学术报告。专题报告阶段,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处、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山地所、西南交通大学等专家学者做题为《西藏冰湖溃决灾害与防治》、《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技术进展》、《青藏高原多灾种交通系统综合评估》、《青藏高原重大工程与地质环境互馈机制》、《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新进展》、《多尺度泥石流灾害风险研究》和《青藏高原全域斜坡灾害空间数据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地图集》的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报告、专题报告进行了学术交流,围绕青藏高原暖湿化条件下防灾减灾面临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二次科考如何实现任务间、专题间交叉融合,如何在未来两年产出集成性、系统性、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如何提升青藏高原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
与会人员认为,本次交流会达到了会议主旨目标,实现了科考任务间、任务内与专题间的充分交流,同时衔接了地方与工程减灾需求,为二次科考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了思路与路径。
科技部、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山地所等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学术交流会现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