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9月2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一头新生雌性小江豚F9C“满百天”。这是人工环境中出生并成活的第4头长江江豚,也是全人工环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长江江豚。
该小江豚出生于6月11日,目前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F9C的妈妈福久(F9)今年11岁,2011年由鄱阳湖引进至水生所白鱀豚馆;爸爸淘淘今年14岁,2005年7月在水生所白鱀豚馆出生,是世界上第一头在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的长江江豚。淘淘出生后一直生活在白鱀豚馆,水生所建立了多项繁殖辅助技术,保障淘淘繁殖行为的正常进行。第二代江豚F9C出生后,科研人员通过亲子鉴定,进一步证实淘淘与F9C的父女关系,同时也证明全人工环境中繁育的长江江豚能够成功参与繁殖。
作为当前长江干流生活的极可能是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繁育技术研究和实践,最重要的价值是深入了解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行为学、生物声学、营养学等特征,助力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同时建立综合性、开放性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平台,推进珍稀水生物种保护多学科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水生所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为F9C举办了庆祝活动。活动中,水生所科研人员介绍了长江江豚繁育技术新进展以及小江豚的出生成长过程。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等支持建立的第7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武汉长春街小学的师生代表展示了他们手工制作的大贺卡,祝F9C平安健康成长。基金会还启动了“长江江豚后援团”公益项目,社会公众、爱心家庭、爱心企业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成为江豚守护后援团成员,参与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基金会将根据后援团成员的意愿,将爱心捐赠用于支持长江江豚繁育研究设施建设和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工作,并接受捐赠人和监管机构的监督。
武汉长春街小学师生代表展示手工制作的大贺卡
小江豚F9C和妈妈F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