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方精云院士:理性看待环境问题 才能做到有效改善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牛瑾 姜帆 发布时间:2013-03-12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 摄
面对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面对PM2.5浓度值一度“爆表”的大气污染,在艰巨的环保之路上,如何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必须理性看待才能有效改善。“环境是一个大的概念,近些年,我们在某些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比如自然植被恢复较快,南方以前光秃秃的山头现在都变绿了。在我的老家安徽,不少山上的植被已经长得密密麻麻的,恢复得很好。即便是PM2.5,据一些观测数据表明,至少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近些年它的浓度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于这些事实,我们应该如实地告诉公民。”方精云说,“当然,肯定了成绩还要看到问题。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都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改善。”

有数据显示,全国耕地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加剧;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在内的大多数污染物最终都要归于土壤。对此,方精云建议,必须改变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科学种植,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施肥过多、打农药过度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都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更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农技推广部门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引导农民精准施肥、科学种田,把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变成真正的行动,确实推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大气污染,特别是前不久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面积雾霾现象时,方精云认为,我们应该走出一个误区,正确认识雾霾的发生。其实,大面积雾霾的发生是有其天气条件的。当冷暖空气发生碰撞,特别是来自南方的含有水汽较多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势均力敌时,形成一种稳定的天气,即容易形成雾。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扩散不出去,累积在大气中,就形成了大面积的雾霾现象。也就是说,雾霾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为排放导致的叠加结果。换句话说,雾就像刮风、下雨、下雪一样,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很难去控制它的出现或不出现,而霾主要是由人为排放造成的,是与我国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方精云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居高不下、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不足、全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落后等因素,都加剧了人为排放,引发了雾霾天气。

方精云强调,在政府加大力度,控制空气污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改造供暖设施的同时,我们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在方精云看来,引导公众转变出行习惯,政府也有事要做。“首先,就是强化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在消费上引导社会大众购买小排气量的汽车或新能源汽车。其次,很多城市选择了‘公共交通+自行车’的方式引领低碳出行,改善空气质量。但是,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甚至消失、机动车违规占用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当中,如何保障推行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成为市民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增加自行车的数量这一单一化措施之外,政府还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行车出行的环境,开辟专用自行车道。”

“近期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把PM2.5这个概念推到了风口浪尖,但是,PM2.5只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因素,它是怎么产生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这些还需要深入研究。”方精云最后对记者说。

委员小资料:

方精云,男,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9年7月生,籍贯安徽怀宁。植物所研究员、所长。主要从事陆地生态学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