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对办好国家研究所的几点认识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16 【字号: 小  中  大   

    6月9日是中科院物理所建所80周年,物理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研究所之一,已成长为世界知名的、代表中国物理学研究的优秀研究所。我的父亲严济慈1930年至1957年一直在物理所工作,20多年先后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与镭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将他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的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在80周年所庆时,回想我了解的父亲的经历及工作中对物理所的了解,深感物理所的成长历史为我国如何办好国家研究所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由坚定的立志献身科学的人来领导。父亲属于西学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常讲,从学生时代起就立下“要让科学研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的坚定志愿,办好研究所是生根的重要措施,从而能将办好研究所放在首位。纵观物理所历届主要领导,坚定地献身科学是共同特点。

    有一批既有宏伟抱负,又能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的科学家做骨干图谋发展。1993年中科院电工所建所30周年时,我请父亲题词并来庆祝会讲话。他写了“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12个字。在会上,他讲到他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到1993年从事科技工作70年的心得就是这两句话。首先要有抱负,想干大事,敢干大事,而做成事又必须脚踏实地、奋力拼搏。一批有抱负又实干的科学家带头,中国科学的一批精英成长起来了。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时,首批172位学部委员中,就有严济慈、饶毓泰、余瑞璜、陆学善、钱临照、顾功叙、钱三强、王大珩、吴学蔺9位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过,占总数约5%,而数理学部有6位,占总数30位的20%。后来,在陆学善、施汝为、管惟炎、杨国桢所长领导下,又成长起更多的两院院士等科技精英。这些骨干的共同特点是有抱负、又实干。

    根据需求和条件,致力于将自己的知识与成果为国为民作出实际贡献。科学定位应该和能够为强国富民作出贡献。我父亲的特长在光学,抗战期间研究所搬到昆明,他在研究所内组织工厂,制造多种光学仪器等设备,为抗日战争作出实际贡献。抗战胜利后,他集中精力编写了由初中至大学的四部物理教科书,供一代人使用。至今,一些老同志知道我是严济慈的儿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我在高中、大学念的是严济慈物理”。解放以后,他很想回到实验室继续作前沿的物理研究,郭沫若院士动员他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工作,先后任办公厅主任、东北分院院长与技术科学部主任,与兼任应用物理所所长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发展国家科技体系的洪流。物理所很多科学家都积极用自己的知识与成果,为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父亲和一些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做成的很多事将是永存的。

    致力于人才培养,保证可持续发展。科技发展是千秋万代的大业,必须一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父亲进入老年以后,特别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他连续6年亲自讲授普通物理学与电动力学,3000学子听了他的课。他1980年入党时,在志愿书上写下了“努力做一个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定属于科学青年的人”的誓言。爱护与培养青年、确保可持续发展是物理所的又一优秀传统。

    80年过去了,科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我国已建成一个强大的科技体系,进入创新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要实现由跟着世界走到让世界跟着我们的转变。希望我们能继承与发扬物理所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办好更多的研究所,在创新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