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奋勇争先实干家

陆卫:点亮卫星“眼睛”的科研巨匠

2025-09-15 人民网 葛俊俊
【字体: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员(左一)。受访者供图

在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总有一些人如中流砥柱,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奋勇争先,为国家的发展铸就坚实基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员,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长期深耕红外物理与半导体光电子学领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在空间红外探测的天地间书写着波澜壮阔的科研篇章。

科幻点燃科研火种,信念奠定前行根基

陆卫与红外物理的缘分,始于少年时期对科幻世界的无限憧憬。《珊瑚岛上的死光》《第二次握手》等科幻作品中描绘的科学世界,让他心驰神往。

19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激光专业,开启了系统学习物理学的征程;198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沈学础先生攻读研究生。

在导师的引领下,他深刻认识到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为其他学科尤其是工程与技术学科提供根基,在支撑国家战略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一坚定的信念,如同灯塔,指引着陆卫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也从未动摇。

1988年,陆卫博士毕业。在导师沈学础院士推荐下,他前往德国深造。三年的埋头钻研,为他未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留学结束时,面对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发展机会,陆卫毅然选择回国。“中国正在奋发图强,希望我的科研成果能为国家所用,这样才不枉国家对我们的培养。”他的话掷地有声。

回国后,他将目光锁定在我国空间红外探测亟待解决的核心瓶颈上,开启了以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攻坚之路。

践行螺旋上升路径,破解红外探测世界难题

空间红外探测器是卫星的“眼睛”。面对西方严格的技术封锁,陆卫深知,仅仅模仿是不够的。

“基础研究要突破物理极限,不能局限于现有原理和工艺。” “我一定要从原理上,用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基础研究的概念一旦突破,它的广泛性是到处都可以用的。”……他带领团队从最底层的物理原理进行突破,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基础突破驱动颠覆性应用”的螺旋式上升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实现了二次重大的跨越。第一次跨越,攻克了“暗电流”,解决了“看不清”的难题。第二次跨越,则突破了“背景限制”,解决了“分不清”的难题。

我国航天应用迫切需要高灵敏度的长波红外探测器,但其性能长期受制于一个世界难题——“暗电流”。暗电流就如同在完全黑暗环境中拍照时相机传感器产生的“雪花点”。在探测遥远、微弱的红外信号时,这种内部噪声很容易淹没真实信号。

为了“关掉”这些噪声,陆卫从半导体界面电子态的物理学基础出发,创新性提出了“电子局域化操控”理论。他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了半导体沟道中经电场加速后的热电子温度。

“实验上看到国际上没有报道过,又不能解释的东西,一个反常的图像。总会让人心潮澎湃。”陆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激动不已。经陆卫团队日夜钻研,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了准确的认知。

在第二次跨越中,陆卫进一步提出了光子与电子联合操控的学术思想,实现了对光电耦合状态的最优操控。

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锚准目标的定力,陆卫在红外探测领域不断突破极限,为我国的红外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凝聚科研力量,培育时代新人

“科学研究要为国家所用。” 陆卫深知,要持续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创新,必须依靠有组织的科研力量。他通过负责和实施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等,建立了一支覆盖从红外物理到空间应用全创新链的跨学科团队。这支团队齐心协力,成为他能够持续进行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坚实保障,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人才培养上,陆卫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说,“科研就像开车,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行驶中不断调整方向。”“我希望不是我追着你要东西,而是你催着问我为什么,或者这样做行不行。” 他注重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他们“各显神通”,激发原创性思维;他办公室的门常开,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环境,从不设置心理上的门槛。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他已培养出数十位博士生,他们中既有刚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的优秀毕业生,也有已经成长为国家级杰出人才的科技翘楚,这些人才如同星星之火,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从黄浦江畔到浩瀚太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到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三十多年来,陆卫的科研生涯是一部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他以奋勇争先的实干精神,在空间红外探测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突破,将论文写在了浩瀚星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展现了新时代科学家的卓越风采和崇高精神。

打印 责任编辑:潘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