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我所在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而我,是一名从事古遗传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近年来,通过大量实验探索和大规模的基因(DNA)分析研究,我和团队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破译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东亚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等研究,填补了世界古人群遗传历史里所缺失的中国篇章,推动我国古遗传学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经常有人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常被问到的这个问题。总书记指出:“对冷门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这给了我们这些从事“冷门”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
与困难博弈,与时间赛跑,科研工作很苦,有时还很寂寞,支撑我们走下来的是对科研“无人区”的好奇心,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甘愿把古遗传学研究的“冷板凳”坐热。
近年来,我先后领衔开展了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前的现代人基因组研究、东亚人群几万年来的古基因组系列研究等,这些研究破解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解答中国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提供了启示。2016年,我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
“做老实人、探前沿事”,这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训,也是我激励自己的格言。新时代新征程,我将带领团队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以源源不断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回应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许。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10-18 10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