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付巧妹:把古遗传学研究的“冷板凳”坐热

2022-10-18 光明日报 罗旭
【字体:

语音播报

  我所在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而我,是一名从事古遗传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近年来,通过大量实验探索和大规模的基因(DNA)分析研究,我和团队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破译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东亚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等研究,填补了世界古人群遗传历史里所缺失的中国篇章,推动我国古遗传学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经常有人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常被问到的这个问题。总书记指出:“对冷门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这给了我们这些从事“冷门”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极大的鼓舞。

  与困难博弈,与时间赛跑,科研工作很苦,有时还很寂寞,支撑我们走下来的是对科研“无人区”的好奇心,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甘愿把古遗传学研究的“冷板凳”坐热。

  近年来,我先后领衔开展了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前的现代人基因组研究、东亚人群几万年来的古基因组系列研究等,这些研究破解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解答中国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提供了启示。2016年,我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

  “做老实人、探前沿事”,这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训,也是我激励自己的格言。新时代新征程,我将带领团队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以源源不断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回应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许。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10-18 10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胡伟武:使命光荣 为中国造“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