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煤炭院士”宋振骐:不做“啃书匠”

2020-09-09 中国青年报 邢婷
【字体:

语音播报

宋振骐院士近照 韩洪烁 摄

宋振骐到矿井一线指导生产(照片由宋振骐本人提供)

宋振骐向学生讲解矿压理论 韩洪烁 摄

  “有个同学叫小王,你看他个子挺大脸发胖,实际上神经衰弱身骨虚,大风一吹就晃荡……”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宋振骐流畅地背诵起半个世纪前跟同学编演的快板剧《不做啃书匠》时,得意处起身边演边唱,顾盼间恍若青春回转。

  不做“啃书匠”——少年时立下的一句誓言,成为宋振骐一生的追求。

  宋振骐,1991年当选为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院士,作为中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怀揣着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的壮志豪情,如今,宋振骐依然在全国各地奔波,奋斗在自己一生热爱的矿山、煤井的科研、生产、教学一线。

  苦难与磨砺中立志

  1935年,宋振骐出生在汉阳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兵工厂先后迁往湘西、重庆,幼小的宋振骐跟随父母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从记事起,为生活所迫,宋振骐早早开始捡煤球、拾柴火,下河塘摸鱼抓蟹,从大食堂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跟随母亲起早贪黑、走街串巷,挑着担子卖米粉养家糊口,什么样的苦都吃过。

  原本他姓汤。逃难到重庆后,父母为了让宋振骐有机会读书,认了小学教师宋鸿福做“干爹”,从此随了宋鸿福的姓,改名宋振骐。

  1953年,宋振骐高中毕业,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工业化建设蓬勃展开。

  “没有煤就没有钢!”“为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怀揣着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的壮志豪情,宋振骐一口气在高考的三个志愿栏里全部填入“采煤”专业,并顺利考入北京矿业学院,开始了他向往的大学生活。

  当时我国煤炭开采方式落后,条件艰苦,喜欢这个专业的人很少。时任院长吴子牧这样动员学生:“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

  通过井下实习和劳动,和工人们结下的深情厚谊鞭策着宋振骐,使他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终生奋斗的志愿。

  读书不做“啃书匠”

  进入大学后,宋振骐如饥似渴地学好每一门课,特别是数学、力学。

  他很爱读毛主席的书,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及有关军事战略部分。专业学习时,他注意研究学习方法,喜欢思考、类比、归纳、推演。例如,做一个抛体力学题,他同时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守恒原理三种方法求解,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学习理论力学时,由平面运动刚开始进入刚体转动,宋振骐就推出了刚体转动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原理的全部方程式,本以为是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这些内容全都有了。虽然是“徒劳”,但却是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里,宋振骐学会了诗意生活。在学校除了学习,宋振骐还是文体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院民乐队长、系篮球队长。1956年,周总理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就参加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担任了学院首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对宋振骐而言,这些活动锻炼了身体、意志,培养了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和组织工作能力,也促使他改进了学习方法,争取到各门功课全五分的成绩,连续获得“优秀生”“三好学生”等称号,并且出席了北京市“三好学生”代表大会。

  为了响应毛主席“三好”号召,1956年,宋振骐所和同学自编自演创作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12·9”运动演出后,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一直到现在和老同学们聚会,他们都以此为自豪。

  “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

  大学毕业后,宋振骐因为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但他没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匠,而是定期带学生下矿井劳动实践。

  哪里有危险,宋振骐就到哪里去学习和锻炼,在他看来,生产一线就是最大的实验室,这是开展研究的宝地。

  有一次,在林西矿的地层深处,响着如雷似炮般“咣咣、嘎嘎”的“板炮”声。这是顶板来压的征兆。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的学生,被吓住了。当他们同工人们一起撤到安全地点后,宋振骐却向老塘爬去。

  工人们大声喊:“宋老师,不能冒这个险!”学生们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他顾不上回答,仍坚定地往前爬。他一心要得到的正是来压这个关键时刻的数据,此时冒险正是为了千万个矿工今后的安全。

  每年,他有二百多天都在煤矿现场,在四川南桐、山东柴里、徐州义安等煤矿,伴随着诸多危难问题的顺利解决,最终推动这些厂矿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成效。为此,国内外知名学者称赞宋振骐是“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

  在矿井采场这个“天然实验室”里,宋振骐摸爬滚打了几十年。通过长期煤矿生产的实践和大量矿山事故案例的分析,宋振骐提出了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在指导我国煤矿生产和重大事故灾害控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

  统计显示,随着压力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我国百万吨煤死亡率目前不到0.1人。

  对于青年人的培养,他更是不遗余力为年轻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他讲求资源共享,所有研究成果都是主动公开,让其他人来批评、指正、研究、发展。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都成为行业的先锋、骨干……

  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创新创造的实践永不停息。即使是退休以后,宋振骐创立院士工作站,组建创业园区,积极建言献策,奖掖后学,扶持新人。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宋振骐除了带博士生,还经常为本科生、硕士生开办讲座,传授煤炭开采技能知识。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很多都成为行业的先锋、骨干。

  不仅如此,宋振骐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科学理论,积极创新,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出一份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今,宋振骐正在忙着撰写《论犯错误的必然性和如何避免犯错误》一书,忙着写《关于加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建议》……他说,要对得起院士和人民教师的荣誉。

  “只要中国煤炭事业需要我一天,我就会奋斗一天,永不止息。”时至今日,宋振骐仍旧奔波在全国煤炭开采一线,为企业矿山开采“号脉”,在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实现全民共享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中,带领一大批年轻人,为探索地下黑色宝藏的秘密继续奋斗。

打印 责任编辑:董凯悦
  • 赵新全:三十载守望三江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