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李婵颖:感知数学之美

2020-08-04 科技日报 王姝
【字体:

语音播报

  一到暑期,各类培训班、选拔班就会变得格外火爆,报班、刷题似乎成了众多家长和孩子逃不过的“宿命”。这其中,数学尤其容易陷入题海战术。对此,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李婵颖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表示:“数学如艺术,培养对数学之美的感知力,比单纯强调数量的刷题训练更重要。”

  刷题是驾驭“已知”,研究是发现未知

  菲尔兹奖得主小平邦彦曾经说过:理解数学需要具备一种纯粹的感觉,即“数感”。但数学家对于数感并不自知,这应该是人类进化过程尚未被开发的感觉,数感的敏锐性类似于听觉的敏锐性,是一种明显不同于逻辑推理能力的纯粹的感觉。

  现今数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非常抽象,实例也十分抽象,让人难以理解。因为数学家的思考,并不是单纯的“思考”,往往含有“思考实验”的意思,这与考试中对题目的“思考”性质全然不同。考试题目一般是将固定范围内的已知内容组合在一起,相当于提供了明晰的思考对象和思考方法。但在数学研究中,思考对象和思考方法都具有未知性,不仅无法预测结果,甚至有时候无法得到结果。这也是数学研究过程中最大的困难。

  以前的李婵颖对数学一直没有太多兴趣,因为那个阶段的她只是在刷题,所做的是驾驭“已知”。如今作为研究者,她在做的是探索,是创新,是发现未知和寻找美。她的确在不断地思考数学,但并不是绞尽脑汁的那种思考,而是凭借数感享受数学的乐趣,这就如同我们通过听觉欣赏音乐一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李婵颖在随机自适应控制领域做出了多项原创性工作,部分合作成果由合作者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第19届世界大会的一小时大会报告上做过详细介绍。此外,她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控制会议最佳论文奖——关肇直奖等。

  在图书馆趴了一个月,第一次发现数学的艺术之美

  “都说少不入川,成都的生活是很安逸的,所以我想趁年轻出来看一下。”2002年,从四川大学数学系基地班毕业的李婵颖,抱着出来看一眼的心态申请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原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回四川老家的她,却因为导师布置的一个研究问题,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导师给的这个问题,让李婵颖接下来一整个月都在图书馆里度过,每天开馆就进去,闭馆的时候才出来,但她在图书馆里的状态却是:趴着睡觉。这种特意跑去图书馆占座睡觉的行为,一度引起其他实验室同学的关注,找到她的室友打听情况:李婵颖是晚上不睡觉吗,怎么每天都在图书馆补觉?

  一个多月之后,趴着睡的李婵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公式,那一刻她无比确信自己找到了答案。而之后的证明也表明了事实如此。导师给出的是控制论里一个基本并且重要的问题,即离散时间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可镇定性问题。简而言之,什么情况下所给系统是可镇定的?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未明朗之前看似错综复杂,而尘埃落定后结论却简净优美。李婵颖发现该问题不但具有临界性,且其完全由一个简洁的多项式决定。多项式刻画了临界非线性:当不确定系统的非线性增长速度比临界非线性慢时,人们可以设计反馈控制器镇定系统。反之,无论怎么设计反馈控制律,系统都无法被镇定。

  “那个公式太美了,所以它一定是对的!”李婵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发现了数学的艺术之美。此前的沉睡状态,实际上是她关闭自己的其他感知,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的过程,而一个多月的“沉睡”,使得她“数感”从此被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她眼前徐徐展开。这个美丽新世界让她心生向往,被美吸引的李婵颖迅速放弃了读完硕士就回家的打算,改为主动考取了数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在导师郭雷院士的指引下,李婵颖从此进入了控制论的前沿研究,沉浸其中,乐不思蜀。

  “天赋会慢慢淡化,持之以恒更重要。”在追寻数学之美的路上,李婵颖清醒而执着。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吕兴梅:平凡的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