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刘铭庭:治沙富民

2019-10-06 经济日报 耿丹丹
【字体:

语音播报

刘铭庭 新华社发

  “我研究了60多年红柳,到现在还在研究。”86岁的治沙专家刘铭庭告诉记者。

  刘铭庭,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中国植物学家、知名治沙专家,潜心从事红柳、肉苁蓉培育和推广工作。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8项。

  如今,刘铭庭依然忙碌。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收集关于大芸(学名肉苁蓉)的相关资料,争取明年出一本图文集。“我想把大芸的种植技术留在书里,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了解和学习,把好的技术传承下去。”

  “我在沙漠里看到了从来没见过的柽柳(也叫红柳)品种,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红柳叶子极细,叶子包在植物茎上,枝条柔性好,抗风沙能力非常强。”意识到这一新品种会在防风固沙中发挥巨大作用后,刘铭庭便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一品种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1982年,刘铭庭前往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推进治沙工作,在那里,他发明了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的方法并在全新疆推广,扩繁红柳数百万亩,在沙漠边缘筑起了绿色屏障。

  治沙让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刘铭庭看来,让群众真正受益才是关键。1985年,刘铭庭开始在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试种红柳大芸,一年后红柳大芸成功长出。20多年时间,刘铭庭手把手免费教群众种植大芸。一亩大芸收入4000元至8000元,人均每年增收数千元,许多群众因此摆脱贫困。

  (原载于《经济日报》 2019-10-06 03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