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0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第二军医大学承办的第50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企业等方面的40余位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药物学家出席了研讨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海洋是生命之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是海洋生物医药研究的主导方向。海洋是一个开放性复杂系统,在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里生活着20多万种动、植物和大量的微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含有与陆地生物不同的、化学结构特异的活性物质(化合物)。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症等疑难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仅病毒性疾病平均每年就新增2?3种,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的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为此,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为了开辟新的药源,世界各国都在开发陆地天然药物和制取化学合成药物的基础上,转向从海洋生物中探索新的药物资源。
国外对海洋药物研究的投入和研究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20世纪90年代,许多沿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基本国策。美、日、英、法、俄等国家分别推出包括开发海洋微生物药物在内的“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洋蓝宝石计划”、“海洋生物开发计划”等,投入巨资发展海洋药物及其海洋生物技术,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也相继建立海洋药物研究机构。走在世界生物制药前列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投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NCI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各为5000多万美元,NIH用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基金2000年已增加到11%,与合成药、植物药基本持平。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欧盟国家强强联合,于1989年制定了海洋科学和技术计划,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由欧洲的8个国家19个海洋生物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主要寻找抗癌和抗艾滋病的海洋药物。截止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已从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型化合物有10000多种,其中申请专利的化合物有200余种。
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概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包括渤海、黄海、南海、东海四大海域。海岸线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万公里,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不同气温带。拥有四大类型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海洋药物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海药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中药大辞典》(1977)收入海洋药物144种。丰富的海洋资源赐予了我们宝贵的财富,为研究开发海洋药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国内沿海省市都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有数千名科研人员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的研究与开发。1996年,我国已正式启动了海洋“863”计划,将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列为重点课题。
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项目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发现了一批新型抗艾滋病、抗肿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海洋药物。相信海洋生命活性物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必将为海洋新药的开发提供与陆地生物结构不同、活性特异的先导化合物。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加入WTO,几乎没有其它行业象医药领域这样面临知识产权和源头创新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市场上95%以上的药物仿制国外,在WTO新规则下,尚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仿制药物被认为是严重侵权,专利保护期外的药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为此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扶持民族药业,加大了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新药的研究,以应对新形势下对医药界提出的严峻挑战。上海的医药工业今后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为此应提早做好准备,大力开发海洋生物药物,保证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框架下不落伍。
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专家们认为,我国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业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主要来自于沿海或近海,与我国海洋庞大的资源总量相比不太相称,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一类海洋新药十分罕见,这与我国新药开发的总体水平一致,创新有待加强,仅仅在剂型上的改进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海洋药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生物毒素是当时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往往含量极低且结构复杂,难以合成,药源问题成为限制海洋药物发展的主要瓶颈,再加之标本采集手段的限制,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很难满足药物开发的需求。由于海洋微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海洋药物的研究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大量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初始来源大部分甚至可能全部来自低等海洋生物及其共生微生物。而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反应器等生物技术生产生命活性物质,对于低等生物来说要比高等生物易于实现得多。众多学者认为,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药物产业化的主导技术和关键手段。
海洋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受到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原因有3点:一是大量耐药菌的出现要求抗生素更新换代;二是多年来对陆生微生物资源的发掘已使其日见匮乏、难以为继;三是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由于需要特殊的研究手段和较高的技术设备保障,始终未被人类集中有效地开发,大量新物种产生的新物质既是现有抗生素绝好的换代品遴选者,也是抗肿瘤、艾滋病、免疫调节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期望药物。
我国开展海洋药物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集团化;从格局来看,目前已形成了上海、青岛、厦门、广州为中心的4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设立了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中国药学会设立了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华航海医学会设立了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亦正在筹建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这些学术团体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工作。
专家呼吁,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是一门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国政府与有关科研单位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增加对海洋药物的投入,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抢占海洋制药技术的制高点,就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国际研究的先进水平,必将能够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新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