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中韩积极开展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综合研究(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9-24 【字号: 小  中  大   


中韩积极开展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综合研究。


    2000年以来,中韩在地质构造演化、沉积地层认识与对比及地球物理(重、磁、层析成像)研究上进行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韩双方同意再次举行学术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2004年9月,第二届中韩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约30名中外代表共聚一堂,对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会议气氛热烈友好,取得了共识。会议组委会主席刘光鼎院士首先致辞。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翟明国副所长和韩国公州大学徐万哲教授则代表中韩双方的会议主要承办单位讲话。此后,会议安排会议报告16场,中韩科学家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个角度对黄海地区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主要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如下:

    对中朝与扬子板块的界线,特别是其在海域的界线有了普遍共识。中韩双方合作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在黄海海区确认了NW—SN向断层的存在,从而为进一步证明黄海海区楔入构造的存在(即:扬子板块楔入中朝板块)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楔入构造其实很普遍,多发生在陆陆碰撞带上。在研究中通过地球物理研究(重力、磁法、层析成像)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充分地证据,资料比较完备,应该说是一项成功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结果。目前的结果基本可以推测这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式楔入构造。经过本次研讨会,绝大多数与会代表认同这样的观点。

    对南黄海地区油气资源前景的讨论收获较大。本次研讨会大多数代表认为南黄海盆地有可能成为油气资源的有利远景区。选择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作为突破口的建议具有科学依据。与会学者提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很有希望成为南黄海地区前新生代地层中实现油气突破的有利地区。同时最新的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石圈厚度大(100km左右),温度低,受热破坏作用小,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会议通过讨论,对南黄海地区油气勘探有利部位取得了较一致的认识: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和南部凹陷是新生代找油的有利地区,中部隆起则是古生代地层找油的有利靶区。

    中韩双方对本次研讨会表示满意,并将继续加强双方合作。通过本次研讨会韩国学者对中国油气勘探的经验和地质研究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些经验对韩国地质学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断层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等找油经验对韩国油气勘探有很大启发,韩国方面在底辟(Dome)构造找油方面的经验也值得中方借鉴。

    进一步加强了中韩双方的合作和友谊。研讨会始终在真诚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双方专家对黄海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认识。与会代表认为:中韩双方的合作是成功的国际合作,今后双方应继续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黄海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的研究。

    中韩科学家在此次会议上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建议:

    加强海区地震勘探投入。韩方表示将加强韩方一侧地震勘探工作,这对进一步证明南黄海东缘断裂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南黄海地区是黄海地区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域,应加强对该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积极开展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重、磁、电)和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应积极与其他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南黄海地区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同时,与韩方的合作也应扩大范围,KORDI(韩国海洋研究与发展研究所),NORI(韩国国家海洋研究所)等,也将在布设测线、海上调查等方面会给予中方更多的帮助。本次会议期间,韩国代表召开了内部的讨论会,回应中方提出的下一步合作计划,对下一步韩方的研究工作做了分工与安排。

    韩方建议将黄海学术研讨会坚持下去。他们提议:以后每两年在双方国家轮流举行一次,以便及时地交流研究成果并形成可能的研究计划。

    韩方建议成立“黄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学会”,吸引更多的同行和政府的支持,使黄海研究的合作更为广泛和深入。同时建议双方积极参与双方有关黄海研究的项目申请,以便进一步推动黄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深入进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