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檀栋所长就记者提问作了回答。他说,通过研究冰芯中的微粒、化学成分、气体成分、同位素及微生物变化来研究过去气候环境的变迁,同时为未来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近日,中、美、日组成的包括40多名科考队员的西藏联合科考队,结束了为期40天的青藏高原联合科学考察,由拉萨顺利返回北京。此次考察的内容包括冰川与环境变化、高原大气与地表过程等,科考队分别对西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和藏北唐古拉山及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考察研究,获取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原创数据。
闻讯赶来的世界著名媒体机构《纽约时报》记者,针对此次科考工作采访了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研究员及青藏所学术副所长Lonnie Thompson教授。采访内容主要包括:此次西藏科学考察取得的成绩;冰川融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全球环境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西藏冰川的研究意义;中美联合科考的历史等。
姚檀栋所长就记者提问作了回答。他说,通过研究冰芯中的微粒、化学成分、气体成分、同位素及微生物变化来研究过去气候环境的变迁,同时为未来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天然试验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亚洲地区的冰川总计46298条,冰川面积59406平方公里,冰川储量5590立方米。20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暖,高亚洲冰川的退缩逐步加剧,特别是进入90年代,冰川退缩的幅度急剧增加,原来前进或稳定的冰川也转入退缩状态。1850-1960年间,中国冰川平均退缩面积为5%,而到1960-2000年间,在短短40年内,冰川平均退缩面积却达到7%,尤其是自1990年后,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退缩。这将导致冰川储量的巨额透支,长此以往,冰川平衡的打破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生态灾难。目前冰川年融水径流量相当于一条黄河。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以目前速率发展,估计到2100年,大部分冰川将消亡,一些冰川下游的河流也将干涸。另外,科学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规律是边缘冰川的退缩速度大于高原中部的冰川退缩。因此,伴随着冰川退缩速度的进一步加剧,进行综合的、大规模的冰川联合考察,有利于冰芯这一宝贵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载体的保存,为人类更好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利保障。
采访中,姚檀栋所长欣然回顾了中美双方联合科考的历史。中美合作一直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表现在野外考察、设备配备、人员分配、样品分析、数据共享、文章发表等方面。双方的联合科考研究可以追溯到1984年,此后的20年中,中美双方分别研究了敦德冰川、古里雅冰川、达索普冰川、普若岗日冰川、慕士塔格冰川、纳木那尼冰川,先后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使中国山地冰芯研究在一开始便立足在世界前沿水平。走过20年的历程,中美双方的合作日趋成熟,随着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将更有利于简化双方合作的程序,中美联合科考研究也步入了新的里程。双方一致表示会继续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计划在诸多领域开展更多研究。为此,中美签署了明年的合作协议,这将推动青藏高原研究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青藏高原分布了中国的大部分冰川,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这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土地淹没等自然灾害是危及该区域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如,新疆叶尔羌河冰川洪水灾害就给该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做好此项研究工作,将为预防这些灾害的发生、保护脆弱地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确科学依据。
此次考察过程中,科考队开展了冰川物质平衡、冰川气象、冰川水文和高山大气化学观测及第四纪考察等研究,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该区域过去气候的变迁;揭示印度季风的变化机制;证实南亚大陆工业化污染对我国青藏高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现代冰川的作用;为西藏西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考察中,根据雷达多次测定的结果显示,科学家发现纳木那尼冰川的厚度超过200米,冰川长度超过10公里,最宽处超过3公里,单一冰川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已测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大型山谷冰川之一。此次科考中还取得了宝贵的冰芯样品,队员们成功在海拔6100米的冰川上面钻取了6米长度的冰芯样品。纳木那尼冰川主要受西风环流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影响,也是西南气流输入到西藏西部的最近地区,因此,对该区域展开科学研究具有代表性并有特殊的指示意义。中、美科学家已经计划就冰芯样品作进一步分析,并将联合在世界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通过考察,科学家还分别选定了纳木措综合野外监测研究台站、珠峰半定位站站址,这为进一步客观、准确地让人类认识这一地区在全球地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