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中科院组织罗布泊科考87岁刘东生院士再次出征(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9-12 【字号: 小  中  大   


中科院罗布泊科考。


    “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考队”向罗布泊地区进发

    新华社新疆库尔勒9月2日电 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考队”2日在新疆南部的库尔勒市集结成队。队长——70岁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说:临行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据夏训诚介绍,这次科考队的主题包括: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近年生态恶化及其原因;近几年塔里木河下游六次放水生态变化调查;罗布泊地区近千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罗布泊地区水体变化特点及罗布泊是否为“游移湖” ;卫星影像图“大耳朵”之谜;雅丹地貌的成因;红柳沙包年层及其环境信息意义;楼兰古城的衰亡原因;罗布泊能否恢复原来水乡泽国的面貌;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生态重建及新楼兰工程设想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2003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主席刘东生研究员作为科考队的学术顾问,将一并随队考察。87岁高龄的刘东生研究员是迄今实地考察罗布泊地区年龄最大的学者。此外,这支科考队中还包括了地质、地貌、环境、生态、考古、分析等专业的国内知名学者。

    科考队计划考察范围主要为罗布泊湖心、罗布泊“大耳朵”地带盐壳的核心区域、楼兰古城等,考察路线约2000多公里。科考队配备了高性能的越野车、沙漠车以及遥感、通讯等设备。

    罗布泊及其临近地区,是新疆历史、地理、地质环境演变的一个典型区域,历来受到学术界密切关注,特别是其在各历史时期的巨大变化,作为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缩影,自19世纪中叶以来,成为科学探险和科学考察的一个热点区域。为探索罗布泊地区的奥秘,揭示罗布泊地区环境变迁的历史真相,中国科学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1980年6月在罗布泊库木库都克走失。

    当时一同与彭加木组队考察罗布泊并担任副队长的夏训诚是中国目前进入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曾在1957年参加中国与苏联合作的新疆综合考察队,留下了人类在罗布泊湖区荡舟的最后记录,彭加木在考察遇难后夏训诚又多次率队考察罗布泊。

    科考队3日将沿塔里木河下游河道前往罗布泊西南部的新疆若羌县,途中将经过罗布泊地区最南面的湖盆——台特马湖。(记者张鸿墀)

    我国地质学家通过红柳沙包探询罗布泊逐年变化规律

    新华社罗布泊9月6日电 如果要了解近百年来罗布泊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并将其精度提高到年份,中科院罗布泊科考队的地质专家找到了独门秘籍——罗布泊地区的红柳沙包。专家相信:利用红柳沙包建立地层年龄序列是恢复和重建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新疆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夏训诚研究员说:“在现代风沙作用强烈的荒漠地区,寻找符合要求的测年材料以建立数百年来的精确年表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利用罗布泊地区特有的红柳沙包中的年层计数其年代是一种非常直观、简便、有效的测年方法之一。”

    夏训诚分析说:红柳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芽、生长,7月以后生长速度减缓,10月枝叶枯黄,11月落叶。秋季落在沙面上的枯枝落叶经冬季霜雪的压实便形成枯枝落叶层,次年春季开始被风沙掩埋形成风沙层。这样年复一年的堆积,不仅使红柳不断向上生长,还使沙包逐年增高,高度一般在3~10米,而枯枝落叶层和沙层交替沉积则形成了清晰的层理构造——红柳沙包年层。地质学者曾在罗布泊地区对一红柳沙包实地测出层理达623层。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第四纪研究专家刘东生先生认为:在罗布泊地区采用这种高分辨率的测年手段非常重要,寻找地质上对时间的记录是研究这里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这将使我们对过去的认识更加明确,也就有助于预测这里未来的趋势。

    来自南京大学的王富葆教授说:红柳沙包每一个年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当年的风强、沙尘暴次数及红柳的生长量。因此,红柳沙包就像树木年轮一样,可以用来计年。

    在罗布泊各水源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以及孔雀河等河流下游河道两岸、三角洲地带、古河道以及局部洼地中,红柳沙包均有分布。红柳以其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使它能适应严酷的生态环境,年降水量19.1mm左右、极端高温45摄氏度和极端低温零下25摄氏度、沙面最高温70-80摄氏度、地下水含盐量每升10-20克的沙土环境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夏训诚认为:红柳沙包年层不仅可以用来计数年代,其组成物质——风成沙和红柳叶还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对沙层厚度、粒级和矿物组成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时期沙源、风强和物源的变化;通过对红柳枯枝落叶的稳定同位素测定,可以研究不同时期本区二氧化碳、温度等的变化。(记者张鸿墀)

    雅丹——源于四千多年前罗布泊的湖盆

    新华社罗布泊9月6日电 在罗布泊西北、南距新疆若羌县270公里左右的“龙城”雅丹地貌区,登上一座座雄伟突兀的雅丹,俯视罗布泊巨大的古湖盆,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不过,地质专家却说,尽管我们站在雅丹的顶部,亦不过是至少4000多年前的古罗布泊湖底的湖盆上。

    新疆罗布泊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雅丹地貌,面积约计3000平方公里,仅次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国第二个面积最大的分布区。中科院罗布泊科考队研究第四纪环境和沉积课题的南京大学教授王富葆和曹琼英两位教授6日在罗布泊西北部、孔雀河下游附近的“龙城”雅丹取土测样。

    “雅丹”一词,原是维吾尔语“雅尔”的变音,“雅尔”的意思是陡崖。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中外科学工作者赴罗布泊地区考察时,见到了大面积分布的土丘和沟谷相间的地貌形态,于是在撰文中采用“雅丹”这个词,以后就逐渐为地学界接受并采用。

    中科院新疆分院夏训诚研究员介绍说:“关于雅丹地貌的成因,过去都认为是风的吹蚀作用,划为风蚀地貌类型。但我们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航测相片资料分析,形成雅丹地貌的营力,除了风的作用外,周围山地阵发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

    据王富葆教授分析:龙城雅丹顶部的海拔在910米左右,这里原是古罗布泊的湖底,后来水面退却,湖底成为平坦的陆地,由于这里北距天山东段的库鲁克塔格山脉不足10公里,且属孔雀河下游地带,在突发山洪或孔雀河来水较多情况下,平坦的湖盆在水流的冲刷下逐渐变成条条同一走向的沟谷,相对高差达到10~20米左右。“龙城”雅丹为南北走向,而这里的主风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至于为什么是“至少4000多年前”的古罗布泊湖盆,王富葆教授说:“这是根据这里出土的人类文化遗存来推断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出土的干尸被证明距今约3800年左右,通常人类的生活层面应该地势相对平坦,不可能在这样的沟壑之中生活,所以可以推论这个湖盆在4000年前就已经抬升为平坦的陆地。”

    科考队员在一座高约20米的雅丹不同高度分别凿取土样,计划带回乌鲁木齐进一步分析,这项研究有助于确定雅丹形成的年代、分析当时的水质环境,还能从土样沉积物中寻找古生物面貌,研究古植被情况。

    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研究员挥动着地质锤敲击雅丹取土,他认为,从雅丹沉积物中的石膏可以判断,当时罗布泊湖水中硫酸盐含量较高。

    王富葆教授认为: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以南楼兰古城一带的雅丹主要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而“龙城”的北部和三拢沙一带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白龙堆附近的雅丹地貌是在流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记者张鸿墀)

    罗布泊中又见水波荡漾

    新华社罗布泊9月6日电 中科院罗布泊科考队在结束对龙城雅丹的考察后继续前进至龙城的北缘,惊讶地发现一池清莹湖水在微风中荡起阵阵涟漪。

    70岁的队长夏训诚研究员几乎是小跑着赶到湖边,抑制不住地兴奋宣布:“这是我20多年来第一次在罗布泊里见到真正的湖水。”

    这片水域的位置在北纬40度50.182分,东经90度13.911分,水面海拔为801米,湖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湖岸边有一圈圈白色的湖水退却后盐碱析出的痕迹。在湖岸边还能看见一些骆驼的粪便,可能是被水泡过,散发出阵阵臭味。

    夏训诚研究员是中国目前进入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曾在1957年参加中国与前苏联合作的新疆综合考察队,留下了人类在罗布泊湖区荡舟的最后记录,1980年,他与彭加木一同组队考察罗布泊,在彭加木考察遇难后夏训诚又20多次率队考察罗布泊,这个区域也曾多次涉足,发现湖泊对他来说是“这个绝对干涸的湖盆给人意外的惊喜”。

    科考队中的遥感专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艾里西尔说:“根据1990年5月4日、1992年7月28日、1999年8月25日的卫星图片分析,这个区域一直有季节性水域显示。这里向北不到10公里就是天山的支脉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出现水域的时间也符合新疆的气候特点,夏季时山洪来水较多,一时汇聚成湖,后又迅速蒸发。”

    同时据若羌气象站的消息,这片区域在20天前有一场暴雨天气。夏训诚研究员说:“湖泊的形成与暴雨天气有密切关系,但湖泊会在蒸发作用下很快消失,也许我每次到这里来时间都不赶巧。”罗布泊地区属于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为17.4毫米,年蒸发最高达2902毫米。

    来自南京大学的王富葆教授说:“这里显示出罗布泊地区‘叠湖’的特点,一个湖泊在短期内形成,后又迅速消失,在周期性的相似气候条件下在原湖盆基础上又形成新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