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成立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8-30 【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部副部长、CNC-IHDP主席刘燕华作大会的主题发言。



8月30日,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成立大会暨中国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贵宾厅隆重举行。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CNC—IHDP筹备处。筹委会主席孙鸿烈院士主持了今天的成立大会。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当选第一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主席。


    8月30日,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成立大会暨中国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贵宾厅隆重举行。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CNC—IHDP筹备处。筹委会主席孙鸿烈院士主持了今天的成立大会。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同意该委员会成立的批复和科技部有关批准文件,通过了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章程(草案),协商产生了第一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委员,通过了常委、秘书长名单,产生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当选第一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主席,陆大道、蔡昉、陆则慰、雷朝滋、郭亚曦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为葛全胜研究员,秘书处挂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至此,在全球环境变化框架下开展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相关的研究工作,将在中国国家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掀开崭新的一页。

    2003年7月,孙鸿烈等26位院士、科学家联名向科技部提出关于成立“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的建议,建议中说,由于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这种作用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已建立了十几年,正蓬勃发展,但如今我国尚无对口的学术团体,根据过去10年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重大国家需求,建议尽快成立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

    IHDP的缘起、结构组成与科学计划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简称IHDP)最初是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0年发起的,时称“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简称HDP)。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联同ISSC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HDP演变为IHDP,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IHDP科学委员会现任主席为南非的Coleen Heather Vogel,秘书处现任执行主任为德国社会人类学家Barbara Gobel博士。

    IHDP缘起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变化(GEC)问题。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科学界先后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四大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其共同使命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每一项计划均从整个使命的某些方面着手,侧重于更加特定的科学目标。其中,IHDP侧重描述、分析和理解GEC的人文因素,阐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探索个体与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如何减缓和响应这些变化。

    IHDP是一个跨学科的、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促进和共同协调研究。IHDP结构设置围绕研究、能力建设、网络化三大目标进行的,包括科学委员会、核心科学计划、联合科学计划、秘书处、国家委员会等五大模块。

    目前,IHDP有五个核心科学计划,即: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GECHS)、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IDGEC)、工业转型(IT)、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与IGBP共同发起)、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与培训系统(START,与IGBP和WCRP联合发起)。为了研究关键的可持续性问题,IHDP与IGBP、WCRP、DIVERSITAS共同发起了三个联合科学计划,即: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ECAFS)、全球碳项目(GCP)、全球水系统项目(GWSP)。

    成立CNC-IHDP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冲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最近几年,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愈加认识到把人类置于地球系统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在“IGBP科学四——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一颗重负之下的行星”一文中,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因而,IHDP在GEC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的环境,即人类如何合理的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21 世纪初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十分重要的国际背景,意味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约束。一方面,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更深入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这既为我国的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逐步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研究者必须尽快纳入到GEC的人文因素研究以及IHDP研究的国际网络中去,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产建设与国家利益。

    在国外全球变化领域兴起和我国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的前提下,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蓬勃开展,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特别是过去十余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资助和组织下,实施了一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显示度”,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决策部门制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指出,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当前的GEC研究队伍还是以自然科学家为主导,人文领域的科学家介入比较少,与国际GEC人文因素研究的理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已有的GEC人文因素研究比较零散,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沟通。在IHDP委员会、核心科学计划及可持续性发展关键问题的三大联合科学计划中,我国均处于弱势地位,这与我国的实际科研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很不相称。为了保障我国GEC人文因素研究与国际的接轨和畅通联络,使我国人文因素研究系统化、组织化,增强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成立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势在必行。

    同时,成立CNC-IHDP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需要。IGBP现任执行主任Will Steffen教授指出:长期以来,GEC研究,譬如IGBP 、IHDP,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团体主导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且必须尽快得到改变。GEC的人文因素研究是跨学科的,需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共同参与。我国一直在寻找介入IHDP国际舞台的良好契机,自1995年以来多次酝酿成立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IHDP的前两任秘书长和执行主任曾到我国访问,并与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等多家单位的有关专家与领导进行了交流。IHDP上任执行主任Jill Joger博士曾应邀参加了1999年5月在兰州召开的第三届CNC-IGBP年会,并同有关人士就成立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等若干问题交换过意见。这期间,我国学者参加了在德国波恩召开的IHDP首届国际工作组,参加了第一、二届分别在日本、巴西召开的IHDP科学开放大会。经过几年的认真调研和准备,我们认为成立CNC-IHDP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4年5月4日和7月8日,科技部有关部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别发函,同意成立该委员会。接着,筹委会经过紧张的工作,在有关方面的积极推动下,今天的成立大会得以顺利召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