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三小时火热等待五分钟圣火激情(图)
——记微电子所喜迎奥运圣火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6-10 【字号: 小  中  大   


肩负微电子所迎接圣火任务的同志。



奥林匹克圣火正擎在著名女排运动员、五连冠国家队主力梁艳手中。


    6月9日中午,肩负微电子所迎接圣火任务的同志匆忙吃过午饭后于12点整在科研楼前集合,身着印有微电子所所徽所名的文化衫,奔赴民族北园西门,与亚运村地区有关单位一道迎接奥运圣火的到来。

    这次“全球”传递奥运圣火活动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从6月4日正式启动,火种经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后于昨日清晨搭“宙斯”号专机首次飞抵第五站——北京。在欢迎仪式后,奥运圣火被送往慕田峪长城举行了展示活动。

    火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神圣象征,在希腊历史上代表着创世,再生和光明,是灵感的源泉。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得赠送给了人类。古希腊的每个城邦国家城市的中心和每个家庭都供祭长明圣火。火炬传递最早在古希腊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夜晚举行的,后来就逐渐转变成了首先在青少年当中兴起的一种团体运动,直至最终演化成了一项最为流行的古代运动。

    现代奥运火炬传递是一个非比赛项目,形式与古希腊的火炬传递相同,已转变成庆祝奥运会开幕的一项重要活动。在1912年6月27日举行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他预言性的演讲中指出:“从现在起,火炬手接受了火炬,也接受了传递奥运火焰的神圣使命。让奥运圣火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相互传递,让全世界的青年都时刻准备着,将奥运圣火传遍全球。”现代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复兴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开始,至此以后每届夏季奥运会都要举行。本次火炬传递是奥运历史上距离最长的而且是首次环球传递。奥运火炬传递的力量影响打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奥林匹克火焰的神圣力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正式的奥运会圣火传递北京站的活动于今早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9时15分,两名雅典火炬传递使者,一名手提火种盒,一名手持取火绳,缓步走上主席台,在主席台首次将奥运火炬引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致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从雅典奥组委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希米杰克手中接过点燃的火炬,交给第一名传递手----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奥组委副主席于再清,国务委员陈至立发令起跑,火炬将在148名火炬手手中传递,传递线路将经过东城、西城、崇文、朝阳、海淀等地区,历时10余小时,穿行主要中心城区,最终到颐和园。传递沿线的社区市民都上演有各种各样的精彩节目。

    微电子所的欢迎队伍被安排在了北辰西路一段较暴露的地段,小树刚展出几只嫩树杈,遮挡不住烈日的暴晒,当日气象预报温度高达36度,此处温度应不低于42度。在抵抗夏日热火三小时的过程中,大家无一人退缩,一直坚守岗位,服从指挥调度,表现出微电子所人的良好风貌,维护秩序的民警称赞:还是研究所的同志守纪律。下午三点,微电子所30名同志与北辰西路的近万名市民终于盼来了奥运圣火的到来。在新闻转播车、护卫车队过后,带着人类对和平、友谊、文明、进步的追求,带着希腊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带着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奥林匹克圣火正擎在著名女排运动员、五连冠国家队主力梁艳手中。在几位护跑手的簇拥下,梁艳踏着轻盈矫健的步伐,高举雅典奥运火炬从北辰西桥。圣火在烈日下燃烧,与红日交映一色,更显其炽热纯粹。夹道欢迎的人们欢呼雀跃,跳动挥手。街道上彩旗飞舞,号声传扬。欢迎的队伍中有七八十岁的白发老人,还有天真活波的小宝宝、推着轮椅的残疾人、列队整齐的解放军战士、打扮入时的帅哥靓妹、着装统一的学生和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大家一道尽情抒发着对奥运会的盼望和欢喜。

    瞩目哪飘燃圣火仿佛昭示着一种精神,正如刘淇致辞中讲的那样:“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不但激励着体育健儿奋勇争先,也是鞭策人民美好追求的不竭动力。奥林匹克的圣火把光明、勇敢、团结、友谊带到北京,在圣火经过的大街小巷,已经唤起人们对和平的企望,对参与的渴求,对奥运精神的崇尚,激发起了全社会的奥运热情。本次奥运圣火传递意味着2004年奥运会开幕的前奏,也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北京将会全面、深入地贯彻和实施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从而加快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目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把一届完美体现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的奥运会和一个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神韵、充满现代生机的新北京展现给全世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