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菲律宾蛤仔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通过鉴定(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1-06 【字号: 小  中  大   


绵延3-4公里采收蛤仔归来的采贝队伍



刘瑞玉院士、李洪彦厅长和唐启升院士在鉴定会上



菲律宾蛤仔苗种繁育一期工程-繁育车间



“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和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鉴定会在辽宁庄河召开


    12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大连海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与高效养殖技术》课题,在辽宁省庄河市成功地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和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为组长、国家863资源环境与技术领域“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张元兴教授为副组长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专家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进行了质疑,还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该项课题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完整,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其中部分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其一,课题组在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与高效养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成果。

    将现代化的农业温室大棚技术,经过技术改造后应用到滩涂贝类苗种的规模培育,解决了菲律宾蛤仔越冬中间育成成活率低的问题。为突破菲律宾蛤仔北方越冬中间育成技术障碍及蛤仔商品实现周年上市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亲贝进行人工促熟,提早育苗时间,同时,利用菲律宾蛤仔异地移养的生物学效应及南北方群体生物节律的差异,在早春将南方的蛤仔种贝移到北方进行促熟繁殖、育苗,为缩短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周期奠定了基础;将生物保健和健康养殖的理念应用于苗种培育。通过使用健康种贝、改善养殖卫生和水质状况、控制幼虫密度、提高饵料质量、调整光照及应用大蒜保健等综合技术,培育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在育苗及养成期间未使用国家规定禁用药物,实现了无公害养殖;采用无附着基采苗等先进技术,附着变态率达到50~70%,附苗量平均207.1万粒/m2;利用杂种优势,采用不同地理群体间的经济杂交,培育出成活率高、生长快的健康苗种。开展了家系培育、选择和杂交育种等研究,初步获得了斑马蛤、海洋红等新品系;在菲律宾蛤仔基因组DNA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研究中,首次获得ITS-1和5.8S的完整序列,开发了ITS-1序列扩增的双侧引物,为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分子遗传及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二,课题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采用室内中间育成、温室越冬中间育成与室外土池中间育成相结合的途径,使中间育成的存活率达90%以上,培育健康苗种129余亿粒,创产值2500余万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清洁生产原则,通过合理密度、敌害防治、改善养殖环境、加强过程管理,实现田园化养殖和高产稳产,平均亩产达2151.18公斤,生产商品菲律宾蛤仔10813.5吨,产值9600万元。项目期间合计产值达到1.21亿元、利税0.75亿元;建立了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中间育成、海区高效养成的三段法养殖技术模式,完善了操作规程,使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2~26个月缩短到10~14个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风险。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厅长李洪彦、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殷涛、大连市海洋渔业局局长徐志宽、大连市水产研究所所长赵洪恩、庄河市市委书记吴胜达、庄河市市长董呈发、大连海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连,以及原辽宁省人大副主任李军、辽宁省经济研究会会长李稚华等参加了鉴定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厅长李洪彦在讲话中代表辽宁省感谢中国科学院和海洋研究所对建设“海上辽宁”的全力支持,在科研攻关中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取得的成功,为推动“海上辽宁”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说,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研究是高起点的创新,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对研究工作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辽宁省委、省府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路甬祥副委员长和闻世震书记对此项研究做出了重要批示,闻世震书记亲临滩涂贝类清洁养殖示范基地视察和指导工作;本次鉴定是高规格的鉴定,南至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的水产专家,北至中国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市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的专家,上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863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下至与会单位的水产学院院长、研究员、教授和养殖一线的企业领导,聚集了我国海洋水产界的权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创新点既是贝类苗种培育的突破点,辽宁的闪光点,经济的增长点,又是苗种繁育的突破,养殖模式的突破,又是水产养殖的创新;研究成果缩短了养殖周期,给辽宁沿海渔民带来了高收入,课题组是科技兴渔的带头人,养殖企业是沿海渔民的领头人,产学研一体,是土洋结合(科研人员与普通渔民)、天与地的结合(中国科学院与普通渔村)的典范,带领沿海渔民致富奔小康。该项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辽宁省将把这项研究成果在辽宁全境推广,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李洪彦厅长在感谢中国科学院对建设“海上辽宁”支持的同时,殷切的希望中国科学院,以及全国的涉海科研单位关注辽宁,进一步促进“海上辽宁”建设,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星星之火在辽宁大地海洋产业燎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