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中科院生命科学进展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会召开(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2-24 【字号: 小  中  大   


康乐局长在昆明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进展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


    11月20日,院生物局康乐局长在昆明,为西南创新基地各所研究员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做了题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进展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报告会由昆明分院张壮鑫院长主持。

    在2小时的报告中,康乐详细阐述了目前我们面临着的经济竞争、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他认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是人类健康的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已成为新产业革命的关键,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

    关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的现状、优势和问题,康乐指出,中国科学院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具有一支从事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高水平队伍。建立了一些涉及生物学研究的支撑系统。中国科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论文数量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顶尖论文数量的24%,占国际的0.06%。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研究力量在国内目前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比国际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生命科学各个领域论文产出量能够进入世界前50名,但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印度相比也有较大距离。从各国生命科学占世界自然科学论文量来看,中国仅为0.94%,比美国、日本、印度分别低17.34%,3.50%和0.44%。从各国生命科学占各国自然科学论文量来看,中国比美国低37.18%,比印度低12.58%。从科研论文产出量的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在生命科学十一个研究领域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可喜势头;但与世界一流研究国家差距很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国家生命科学论文数比例高于中国,表明中国亟需加强生命科学研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我们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精确图测序计划,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水稻第4号染色体精细图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具有独立完成大规模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能力的国家。同时完成了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和儿童白内障致病基因的克隆,发现视觉皮层新的功能筑构系统和神经信号传导新机制,发现果蝇在多路(两路)信息处理、知识运用(而不仅是学习记忆)方面与高等动物有类似的认知行为,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也可以介导轴突生长的导向,证明了狗的东亚起源,在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研究中取得新突破,被路院长誉为“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中国本土植物的保育研究对目前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具有重要贡献。在进入国家统计数据库的前20名研究所中,有生命口上海生科院等7个研究所。2003年,我们在理解视网膜环路研究中的进展,脊柱动物基因注释中的大基因问题,水稻分蘖的基因控制,水稻脆秆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不变性知觉的拓扑知觉理论,RHO家族GTP酶信号相互作用及轴突生长导向功能,突触可塑性的诱导与神经元兴奋性整和特性变化,围棋、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核磁成象,阿片受体引起神经肽分泌特性,体细胞克隆大鼠,人类的体细胞可被重新编程并发育到囊胚,SARS研究进展,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新抗体,SH在泰国完成III期临床,一类新药蛇凝血酶进入临床,猕猴桃新品种“金桃”在国际市场繁殖权转让,三峡大坝的生境破碎化及生物多样性年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论文数10篇,比以前有较大提高。

    这表明,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在国内仍处于领先地位,有一定国际影响;在应用研究方面,比较分散,相对薄弱;仍存在人员规模较小和系统集成研究偏弱等等问题。

    在阐述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时,康乐指出,在发展战略上,要形成大学科和技术的交叉,学科内的系统综合,大型技术平台的驱动,大规模的优秀人才吸引,团队式协同和机制的创新。在指导思想上,要瞄准国家需求和生命科学的前沿,以国家需求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为主,同时留出适当空间开展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原始创新性自由探索。坚持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并重,形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以生命科学为龙头,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带动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中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良好态势。发挥中国科学院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综合优势。在总体目标上,2020年,整体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若干机构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心,奠定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生物医学领域,要成为国家的主力军,部分研究所世界一流;重要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农业及其高新技术领域,提供基于基因组学理论的基础和技术保证;培育成功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技术基础,为农业的拓展战略做出实质性重大贡献。在环境生物学领域,在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向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系统的演化方面做出重大理论创新;污染环境的生物整治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方面形成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技术突破。加强平台建设,有组织的规模化研究和研究团队组建。优先发展人口与健康、可持续农业、环境生物学和生命复杂系统研究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在国家层面上部署一些战略重大项目和在院层面上部署一些重点项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