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文俊院士作学术报告 11月19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广州召开2003年全国学术大会、“可拓学”创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韩智能系统学术研讨会,我国著名科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吴文俊、广东省副省长宋海、中科院院士王守觉、李延达、李德毅、何新贵、汪旭光、李幼达、熊有伦以及一批活跃在人工智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韩国人工智能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等出席大会。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和广东工业大学承办了这三个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广东省教育厅支持这次会议的召开。
已届84高龄的吴文俊院士以饱满的精神向与会科学家作《计算机时代的脑力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学术报告,他列举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论证了现今脑力劳动已进入机械化时代这一主题,指出其意义比工业革命的意义更伟大,他希望中国人应成为脑力劳动机械化的主要力量,并在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王守觉院士作《仿生模式识别与高维空间点分布分析》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发展方向。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蔡文作《创建一门新的横断学科》的学术报告。“可拓学”是蔡文创建的一门新学科,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这门学科取得长足的进展,建立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可拓论,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可拓方法,并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形成了可拓工程。“可拓学”创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的召开本身就表明,“可拓学”已从理论走向应用研究,从广东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一门中国人创立的横断学科已初具规模。蔡文在报告中介绍了“可拓学”的由来和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前景等,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自1956年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在敏锐地跟踪学习,经半个世纪的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已经从跟踪学习进入自主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独立进行科学创新的新阶段。
三个大会的联合召开表明,我国科学工作者不仅已在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域取得今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如自动定理证明中的“吴文俊方法”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我国学者倡导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我国学者提倡的广义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内外的普遍共识;我国学者创立的“可拓学“得到了国内外普遍承认和应用。同时,我国学者近年提出的“高维几何学与神经计算”、“仿生模式识别理论”;“信息处理的人机智能分工与合作”;“云模型与认知物理学”;“中文计算机”、开放逻辑“等等都是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就的范例。
中韩智能系统学术研讨会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韩国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工程学会高级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会,双方代表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就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等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讨论了今后在更多领域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我国科技工作者不再仅仅在个别课题上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在人工智能这样高难度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众多的重要创新成就。会议认为,人工智能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带头学科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交叉领域,它的研究目标是创造丰富多彩的智能机器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优化世界服务,因此,智能化是信息化最精彩的篇章和制高点。只有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才能实现21世纪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