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卫东海峡会议集体合影 由中国科学院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台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和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中心联合组办的“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于2003年9月8—10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另有20余名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和学生旁听了会议。台湾与会者主要为来自台湾大学、台北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中青年学者和学生。其中包括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学者。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张松林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欧阳华副所长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分别代表本单位致辞,对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前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吴传钧先生主持欢迎晚宴,中国科学院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宴会。
由于出席会议的青年学者占绝大多数,会场气氛融洽,会上发言踊跃,相互讨论热烈,不仅在学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且更加深了两岸年轻学者之间的感情沟通,建立了友谊。会议前夕,部分台湾与会者在中国地理学会倪挺副秘书长陪同下,赴哈尔滨、长春等城市进行了学术考察。在长春,台湾学者访问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受到了该所热情款待。
经济地理是地理学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非常多元化的学科。这个特点与其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经济活动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展现出巨大的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相关的空间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出现了“文化与制度转向”(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turn)的观点,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和制度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另外,经济学界一些关心经济活动空间的学者,重新拾起和发展了空间经济学的手段,并得到了少数地理学者的认同,目前,两方面都宣称自己是“新经济地理学”。本次会议组织者将“新经济地理学”定位于“文化与制度转向”,而将另一方面称为“地理经济学”或“新区域科学”(这也是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的一贯看法)。也就是说,经济地理学研究应该考虑多要素的综合作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比较微观的案例研究,而不是“宏篇大论”;注重能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与当前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进行对话与反思,而非借用一般模型加以套用的研究。因此,拓展经济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技术手段是两岸学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海峡两岸之间基于共同语言和文化的学术交流,对促进两岸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共同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本次会议是“非典”过后中科院在大陆举办的第一个两岸自然科学学术会议,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政治意义。会议组织严谨,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筛选。会上共宣读论文32篇,涵盖了产业集群、外资、城市与区域发展、信息技术与新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创新体系、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即重视文化与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影响。在宣读的论文中,有10篇讨论了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而且都是基于详细案例的研究,对了解跨界生产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会议还邀请了打开中美地理学交流第一人、美国俄亥俄州立爱克伦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马润潮教授(Laurence Ma)和国际知名学者、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地理系Philip Kelly副教授做了主题演讲,题目分别为“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演变与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问题”。会议上,与会者就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极为热烈的研讨。马润潮教授给予了本次会议很高的评价,认为会议的论文质量和研讨的激烈程度即使在国际会议上也是不多见的。大家普遍认为,参加本次会议受益非浅。同时,会议也加强了海峡两岸学者的联系,为两岸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建立了很好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促进两岸中青年学者及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定期举办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并逐渐扩大成为全球华语学者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平台,扩大海峡两岸学者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的影响。会议确定2005年在台湾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届时,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同时,大家决定每次会议正式出版论文集,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本次会议论文集初步定名为《制度、文化与地理空间:第一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论文集》,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的大力支持。
(合作局港澳台办、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