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路甬祥: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要服务小康社会致力建设大粮仓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4-15 【字号: 小  中  大   


4月9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吉林省人大副主任刘淑莹的陪同下,视察了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4月9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吉林省人大副主任刘淑莹的陪同下,视察了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邓伟所长和党委书记薛传海的陪同下,路甬祥首先视察了该所的研究生公寓、研究生语音教室、专家公寓、实验室、科研与办公条件和园区环境等地的建设,他高兴地说,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现代化的、一流的科研园区,你们的园区建设做的最好,实现了一步到位。

    在该所的多功能报告厅,路甬祥听取了该所所长邓伟关于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进展情况的工作汇报,并与该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路甬祥在会上指出,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以邓伟所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领导下,团结全所职工,自主决策,在中科院的直接支持下,短短两年的时间,建设了一个新园区,从根本上改变了研究所的基础条件,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两所整合,领导班子是开拓进取的,听了邓所长汇报,感到很好,回顾总结了工作成绩,实实在在,我们都了解。对未来的发展战略,对院里的几条建议,都是合理的。听了同志们的发言,都是从大局着眼,从整个所、全院的发展来着眼的。可见,东北地理所未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下一步工作重点,要转移到进一步明确研究所的发展战略,结合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科院在创新发展中的定位,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瞄准国家需求,建立技术平台,为东北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做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创新贡献。经过与资环局多次讨论,认为你们所学科定位——“全国湿地科学研究和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符合实际的,是符合国家需求的。

    东北地区是非常富饶的,生态环境多样,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对全国贡献很大。由于以前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缺乏科学性的规划,东北百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加深认识它、研究它,对东北地理环境科学的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随着中国进入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更加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东北过去一百年的过度开发,面临着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我们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肩上,你们如果解决了,就是世界先进水平。要加强原始性创新,不能满足于跟踪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希望你们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像抓园区建设那样,抓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建立系统的不断完善的科学数据库。要利用地方基础,做好野外台站工作,建立有代表性的台站。要建立若干技术平台,新兴技术发展起来后,遥感成为不可替代的手段,对地理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今后三、五年要大大加强,院里要积极支持,成为很强的技术平台。要建立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中国土地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要创造出更有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的研究要有前瞻性,从定量化走向数字化,从区域走向全球,从经济走向自然环境。在本领域方向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每隔三、五年制定一次发展方向,逐步提高到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某一领域一流研究所。这比园区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更重要,难度也更大。

    关于人才问题,路甬祥指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新时期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同国家、集体的利益融合在一起,要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不然,很难成为将帅人才。东北地理研究所领导班子重视人才的培养,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培养的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人才,要事业吸引人,感情吸引人,工作条件和待遇吸引人。人才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路甬祥说,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这几年发展很快,园区建设、基础建设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一步要加强创新战略研究,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不可替代的有区域特点的国内、国际先进研究所,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