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汝熹教授作“论城区核心竞争力”主题报告

谢伏瞻教授作“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主题报告

2003年3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等六家单位联合组织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举办了南湖论坛报告会上杨柏龄副院长作“WTO与我国科技产业化发展之路”主题报告。 2003年3月29日,在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嘉兴南湖之畔,由中国科学院等六家单位联合组织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举办了南湖论坛报告会。中科院副院长杨柏龄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研究员和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教授等三位专家就科技产业化、城市化、城区核心竞争力等热点问题作了主题报告。
29日上午,谢伏瞻副主任和高汝熹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和“论城区核心竞争力”的主题报告。谢伏瞻副主任首先回顾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描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并列举了中外实现城市化的各种模式。他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突出矛盾比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的扩大内需困难,以及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模式的城市化道路予以解决。城市化是产业发展、要素聚集的结果,应当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国家层面,城市化是多模式的,各地在实行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关键是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投融资体制等诸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他还就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高汝熹教授通过“沃尔玛——过站式管理”和“格兰仕——资源整合能力”两个案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借鉴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了城区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城区核心竞争力通过耦合就形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的价值性、异质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和持续发展性等特征全都适合于城区核心竞争力。应用横向比较和SWOT分析法,可以诊断城区的核心竞争力。他以上海闸北区和嘉兴秀城区为例,分析论述了如何营造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并对提升沿海发达城市的城区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29日下午,杨柏龄副院长作了题为“WTO与我国的科技产业化发展之路”的主题报告。他概括介绍了WTO的形成过程、宗旨、三大原则和四项职能,并回顾了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从不同尺度分析了我国加入WTO之后各产业行业层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他对入世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进行了产业化分析。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发达国家主要依靠自主性的研究与开发实现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产业技术还处于引进国外技术的模仿阶段,创新能力应该首先体现在引进、消化吸收上,要加速掌握引进技术以赶上发达国家。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具有一定发展空间,但由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和核心技术研发力量的薄弱,我们的高技术产业并不具有通常意义下的产业技术含量高、主导技术先进两个基本特征,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一定依赖和科技水平低下的特征。杨柏龄副院长的报告在列举大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对比中外的科技产业化体制,提出了技术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发展应对举措:研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必须以促进技术创新及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最终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效益的相互促进。下午的报告会历时两个小时,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中科院副秘书长沈保根作为“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组委会秘书长,指导并出席了报告会。
此次“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嘉兴南湖报告会是由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承办,依托在嘉兴市秀城区举办的“南湖之春”大型经贸活动。在嘉兴市行政中心,共有700余位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嘉兴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企业家代表、辖区内教师代表和嘉兴学院学生等参加了报告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