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三峡博物馆效果图。该馆总投资近五亿元,总建筑面积为四万多平方米。 新华网重庆频道12月16日电 长江三峡考古及文物保护、抢救工程一直为世人所关注。然而,用传统的搬迁和复制方法很难完整、真实、生动地再现三峡文化遗产的原貌。昨日,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专家汇聚重庆,纷纷提出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进三峡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三峡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
虚拟现实技术让三峡文化魅力永存
长江三峡两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这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向后人展示栩栩如生的完整的三峡历史文化原貌,让三峡文明永远放射璀璨的光芒。
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石教英在研讨会上表达了如此心愿。
据石教英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即三峡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高精度摄像系统,大量地获取三峡历史文化遗址、景观的三维图像与数据,并生成物体与场景的三维全景模型,造成一种虚拟现实或者虚拟环境。
数字化了的三峡历史文化遗产将用声、光、电一体化的信息产品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展示及教育宣传作用。
建设三峡数字博物馆
在重庆建一个三峡地质自然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地球信息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士进的这一建议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兴趣。
按照徐士进的构想,这个博物馆的作用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三峡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的见证物保护起来,并复现其历史过程,起到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在三峡数字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目睹几亿年前三峡地区万物生机勃发的繁荣景象,可以直观地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演化进程,可以欣赏各类三峡文物的风采。
据悉,南京大学科技人员已对三峡地区地质结构作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他们表示,愿为三峡数字博物馆建设出力。
开发数字三峡游
能否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异地游览三峡?能否在三峡大坝建成后,让那时的人们能够重游大坝建成前的三峡长廊?能否让现在的人领略古老三峡的风貌?
这些过去只是想想的事,现在可以做了——重庆工学院教授徐刚提出的数字三峡游,能够使这样的梦想成真。
徐刚说,数字游也叫虚拟旅游,是许多国家正在尝试做的事,其好处是低成本的可重复性、环境效益好,游客可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选择性,又有刺激性。比如,进行数字三峡游时,可以同时从空中、船上、岸上欣赏夔门、神女峰等景观,可以在夜间独自去游鬼城等——那是多么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