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我国完成迄今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11-28 【字号: 小  中  大   


韩斌博士正在演示第4号染色体序列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记者 谢卫群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顺利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序任务。今天,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宣布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伴随这一工作的完成和发布,水稻基因、染色体、碱基对、测序、框架图、物理图等原本很专业的词汇,又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耳际与眼帘。与以往的采访不同,引起记者关注的,不仅有许多的词汇,还有大量的数字,而这些数字又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12条染色体与世界一半人口的生活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直接关系到世界一半人口的生活质量。而决定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则是水稻的基因。

    科学家证实,水稻共由12条染色体组成。在数千倍的显微镜下,染色体就像一条小小的线虫。而这染色体“小线虫”又依附着数千个基因。如果把12条染色体都弄清楚了,水稻的基因序列也就弄清楚了。

    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以及台湾地区与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印度等一道,成为这一国际组织的成员。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除日本承担6条染色体的测序外,其它国家与地区大都只承担一条染色体的测序。

    至今,只有中国和日本承担的两条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得以完成,并获得了精确的完成图。日本测的是第1号染色体,中国测的是第4号染色体。反映这两项工作的论文,同时在今天出版的世界权威的《自然》杂志上发表。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博士说:“在谷类作物中,水稻因为其基因组最小,而被国际上广泛选为模式生物,只要水稻基因的序列与功能清楚了,便可为其它相关作物提供重要的信息。”

    专家称,获得水稻基因4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它禾本科农作物的基因组,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基础。

    专家说,基因研究对水稻研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以前人们水稻选种只能依靠目测,而通过基因研究,人们可以利用遗传途径改良水稻品种,水稻的选种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

 10%的贡献与90%的收获

    第4号染色体的序列,全长共有3500万个碱基对,约占水稻基因12条染色体总量的10%。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测了3.5亿个碱基对。

    根据国际水稻基因组织的协议,其成员必须将测序的所得数据提供给公共基因库,同时,也可以分享他人的数据,和有关这一领域的先进技术与成果。这就意味着,中国水稻基因的测序研究,奉献了10%的工作量,却拥有了分享另外90%成果的资格。“我们是最大的国际合作的受益者。”韩斌博士反复地强调这一点。基因中心已向公共数据库递交了超过5000万碱基的水稻基因组DNA序列数据。日本在水稻基因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第4号染色体与日本的第1号染色体工作同时刊出论文,这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结果。

    在测序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探针,中国暂不具备成熟的产品。而日本从1992年就开始研究,探针的技术与产品已相当完备和成熟。根据协议,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因此获得了最好的探针,提高了测序的准确性。

    “收获不仅在此,还锻炼了一支队伍。”韩斌说。参与4号染色体测序工作的研究人员达到了74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先后到日本、美国、韩国等著名实验室工作与学习,瞄准了国际先进技术,迅速跟踪了世界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水平。有远见的科学家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等到别人的论文出来了,再来跟踪、学习是来不及的,那将失去与前沿对话的机会。

 多项研究与一项决策

    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水稻基因组计划领导小组成员许智宏院士很是激动。他说:“看到今天的成果,我特别高兴。因为这一研究经历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

    中国的水稻基因研究1990年前后就开始酝酿,不过,要不要上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有争论。主张不上的理由,主要是它太前沿,技术上难保证,投资也太大。现在我们可以拿出数亿元来进行一个项目的研究,而在当时500万元都是天文数字。”许智宏回忆。

    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广泛听取科学家的建议,还是决定克服困难,展开水稻基因研究。1992年,国务委员宋健在北京郑重宣布,中国正式启动水稻基因组研究。1992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在上海组建了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1993年,基因中心以中国主要栽培品种籼稻广陆4号为水稻基因组研究品系。1996年,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物理图的构建。

    随后,我国科学家发现,国际上同时进行的水稻基因研究不是以籼稻为主,而是以粳稻为主。所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一度遇到冷落。因为国际上的一些科学家估计,籼稻的基因组将比粳稻多出10%,研究成本会更大。

    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是单打独战,还是融入世界?在这样的关头,中科院、科技部又以远见卓识决定,在籼稻研究的同时,融入世界,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研究合作。1998年,中国与其它10个国家一道,成为国际水稻基因研究计划成员,承担了4号染色体的测序任务。科技部投入巨资,启动这一工作,据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

    由于籼稻与粳稻并重,使得中国在水稻基因研究领域获得全面丰收。今年4月,以华大基因为主的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国际权威的《科学》杂志刊登并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今天,粳稻4号染色体的测序精确图又在《自然》上发表,这充分说明,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这样评价。

    更为有价值的是,韩斌研究组在测序4号染色体的同时,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广陆矮4号染色体序列进行了测定,通过对两个品种连续长度达230万个DNA碱基对相应序列的同源比较,首次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籼稻、粳稻)间的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基因水平上的一些异同,从而揭示了栽培稻间的一些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水稻基因研究领域的独到贡献。《自然》审稿人认为: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上的比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本栏照片为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