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张承民:太空授课,点燃孩子的太空梦想
  文章来源:国家天文台 张承民 发布时间:2013-06-27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是全球第二次,随着航天员王亚平的“中国靓女”天宫现身,为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美国大妈”独善其身画下句号。

令孩子们长久回味的,不是火箭喷发的火焰,而是太空舷窗中地球景观、明媚灿烂的星空、遥远宇宙的遐想。还有那些奇特的太空失重现象。 

此次太空授课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主办,中央电视台全场实况转播地面和空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两岸四地6000千万中学生参加,吸引上亿全球各国观众,可谓“世纪大课”,盛况空前。6月20日上午,虽然仅仅短暂的50分钟,3名航天员实施了五个太空实验,堪称精彩完美、无与伦比。同学们在地面做对比试验,王亚平在天宫讲解和演示,在失重环境下体重测量、单摆运动、陀螺仪原理、液体表面张力下形成水膜、制作太空水球。

那么,太空授课意义何在?人们争论、质疑之声不断。 

听听学生们的感受或许令人欣慰,“亚平老师的演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实验太有趣了;死记硬背的物理原理太抽象了,今天看到了奇特案例,还听到了央视主持和嘉宾们的拓展性讲解,受益匪浅。”还有孩子们异想天开的期待:“太空真奇妙!那里没有空气污染,没有生态破坏,还能看到明亮的星星。”显然,太空授课成功实施,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天空的向往,延伸了他们宽阔的视线,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厚度。 

从牛顿的苹果到万有引力、从爱因斯坦的自由下落电梯到时空弯曲,人类就是从自身感受出发,寻找宇宙万物背后的原理。短短50分钟的太空授课不知开启了多少孩子的心灵窗口,让21世纪的孩子们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们走出课堂,亲身体验世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这次太空授课,必将点燃孩子的太空梦想,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太空梦想也是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回顾、类比1970年第一次中国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接收,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倾听太空的“东方红”旋律,激发了我不断仰望星空、探求宇宙奥秘,这也点燃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梦想。随着两弹一星的成功,我国也结束了任人宰割的百年屈辱,走进大国俱乐部,实现了开国元勋毛泽东主席的梦想: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经过三十年成功的改革开放,我国走过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历程,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贸易集团, 世界大国雏形初见端倪。

一个成功的航天工程运作,将提升和检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火箭、飞船、测控、中继卫星等航天技术,还有材料、电子、通讯、信息、精密仪器、现代化工业等工艺技术,也推动各类相关科技研究水平。天宫课堂在300多公里高空,1.5小时围绕地球一周,失重状态下进行实验拍摄,其成功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多体系协作的良好磨合。 

从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年首次环球,到美国的阿姆斯特朗1969年留下月球的脚印,再到我国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的飞天成功,再到今天太空课堂的完美实现,这见证了大国崛起的轨迹。 

随着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人类活动从陆地、海洋、天空、再到太空拓展,我们也面对着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危机、极端气候、人口激增,战争和恐怖威胁,这些未来潜在危机的解决依赖于对太空技术的掌控。假如未来的孩子们不能有效地认识太空、缺乏太空知识,一旦遭遇突发危机,他们必将措手不及。海洋资源的平等分享、空间资源的和平利用,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战略话题。而未来海洋开发必须有来自空间的导航和保障,所以在青少年中普及太空科技知识是先见之明。 

无疑,这次太空授课,展示了中国精神,显示了中国力量,也预示了中国正在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轨道。首次太空授课,中国“亮肌肉”展示“软实力”。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王亚平的话:“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让太空课堂点燃孩子的梦想。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