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张正斌:应加快淮北粮仓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06-10 【字号: 小  中  大   

图片来源:www.ahnw.gov.cn

近日,作者到淮北地区的亳州、涡阳两地考察小麦育种和生产,看到安徽境内小麦受旱严重,植株和穗子短小,密度较稀,小麦有大面积减产的趋势;许多农田不平整、肥力不均,有的地方旱薄提前落黄早熟,有的地方肥力充足表现晚熟高产;同时看到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丰富,排涝设施良好,但机井灌溉设施缺乏,有井没电、没有抽水和农田管道输水设施,出现了地下水丰富,但农田干旱、粮食减产的矛盾现象。

安徽由缺粮大省变为粮食调出大省

经过黄淮海长期治理,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生产责任承包制以后,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和粮食安全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和安徽都由吃救济粮的大省一跃成为粮食调出大省。

安徽省1978年粮食总产仅为296.5亿斤,到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超过600亿斤,2012年达657.8亿斤,总量占全国的5.6%,居全国第7位。已经成为全国六大商品粮调出省份之一。

安徽省近年来粮食总产持续上升的成功经验是:一是小麦高产攻关成效显著。2012年全省小麦面积3623.3万亩,跃居全国第3位;单产357.1公斤,总产258.8亿斤,比上年增加15.7亿斤,增长6.5%,增量居全国第一。

二是水稻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全省3322.6万亩水稻,平均单产419.4公斤,总产278.7亿斤,比上年增加1.3亿斤,增长0.5%。

三是玉米振兴计划跨越发展。全省玉米面积1233.8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增长0.5%;玉米平均单产346.5公斤,增加51.3公斤,总产85.5亿斤,增加13亿斤,增长17.9%。

以上成绩说明安徽省在粮食生产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已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粮食新增潜力分析

安徽省出台《新增22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至2015年,粮食生产能力新增120亿斤,达到700亿斤。至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新增220亿斤,达到800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00亿斤,占新增生产能力的45%;水稻增产70亿斤,占32%;小麦增产50亿斤,占23%。全省建立粮食核心示范区4100万亩,推进小麦、玉米千斤市县创建。

安徽粮食新增布局探讨

从2012年粮食总产分析中可以看出,水稻播种面积虽然略少于小麦,但水稻总产略高于小麦;说明水稻在安徽省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稻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洪涝灾害多发的沿淮地区和淮南地区,以安徽省为主的淮河流域有2600多万亩低洼易涝地,也主要分布在沿淮地区。

近年来,国家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对淮河治理,在沿淮和淮南地区要打造“平安粮仓”。但这需要长期大量资金和工程投入,才能实现将长年水患频发的淮河流域“大水袋”变为“大粮仓”的愿望。

淮北平原区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人均耕地2.1亩,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区,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安徽省常年有小麦面积3500万亩,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

随着在淮北地区进一步加强小麦和玉米的生产,特别是玉米的生产,淮北粮仓的作用日益突显,本着从易到难,投资少见效快的战略发展思路,加快淮北粮仓建设应是安徽省当务之急。

建议加快淮北粮仓建设

淮北地区长期形成了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雨养旱作农业体系,是我国黄淮地区旱作农业区的一种特殊类型地区。

该地区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旱地小麦面积最大,小麦—大豆连作体系长期存在且占的比例很大,约占淮北平原一年两熟制区的50%~70%面积。玉米易受到淮河水灾和湿润气候的影响,造成产量下降;玉米籽粒水分含量普遍高于东北玉米,储存难度较大。因此,玉米在安徽特别是淮北种植面积一直偏小,没有发挥高产潜力。

由于灌溉、施肥和管理需要较高的投入,在当前粮食价格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被生育期短、耐涝、容易管理但低产的大豆面积替代,所以没有发挥出该地区的高产潜力。许多地区小麦—大豆亩产1000斤左右,和小麦—玉米亩产吨粮田相差1000斤左右的粮食产量。因此该地区粮食生产潜力还很大,有待挖掘。

淮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71.0242亿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57.8824亿m3/a。近十余年,淮北平原地下水年开采量在20亿m3左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比例不足30%,尚有很大潜力。

随着淮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我国江淮商品粮基地已经北移到淮北地区。为建设淮北粮仓提供了机遇。2010年安徽省政府决定整合小农水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集中在涡阳、利辛、太和、界首、埇桥、怀远6个县(市、区)先行开展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建设。在淮北地区南端的凤台县决定:从2011年起组织开展稻麦吨粮县创建活动,通过5年努力,建成54万亩稻麦吨粮田,实现小麦平均亩产430公斤以上、水稻平均亩产570公斤以上,到2015年完成稻麦吨粮县创建目标。

加快淮北粮仓建设的具体措施

由于粮食价格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不高、重工轻农,在淮北地区明显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一是这里降雨在800~900毫米,地下水位很浅(5~10米),且盐碱地比例很少,本应该成为灌溉高产高效农业区,但却以旱地农业为主,旱地小麦面积大。丰富的水资源没有高效利用,许多地方有机井但没有电力、潜水泵等抽水配套设备,也没有农田管道输水及每户农田里的出水口安装,因此导致农民嫌灌溉投资高、麻烦、容易因为灌溉引起损坏农田和作物的争议。

同时机井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善,许多灌溉设施被偷盗和损坏,造成了有水有机井但没有发挥抗旱灌溉高产作用。因此,建议安徽省,特别是淮北平原地区向节水农业和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搞得好的河北省和山东省学习,从多方面筹措资金,并健全农田灌溉管理,充分发挥灌溉农业高产高效的作用,扩大旱涝保收田的面积。

二是这里以旱作的小麦—大豆种植体系为主,多以亩千斤小麦田为高产主攻目标。小麦—玉米种植体系占得比例较少,玉米机械化收获普及率不高,因此,没有大面积吨粮田出现。

淮北平原地区发展吨粮田有丰富的降水资源(800~900毫米)和地下水资源保障。根据同丰种业科研人员对小麦、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在科学灌溉、施肥等管理下,小麦—玉米不但能够实现吨粮田,在好的年份和地方还可以实现吨半粮田。在涡阳县周围可以实现大面积小麦—玉米吨粮田推广。

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首先是加快后期籽粒脱水快、成熟早的先玉335系列玉米品种的示范推广。同时安徽省应该设立专项科研资金,鼓励当地农业科研人员加快选育出适应淮北地区秋季高温高湿环境、耐涝、后期籽粒自动脱水快的高产稳产优质玉米品种。发展玉米大垄沟双行种植,减少涝渍的损失。

二是加大适合淮北地区农作制度的小麦、玉米播种施肥一体化机械、联合收割和秸秆还田等配套机械研制和补贴,鼓励群众利用先进的小麦、玉米播种、收割机进行耕作,提高生产效率。专门研制推广粮食烘干设备,保障秋熟粮食高效收获和安全储运。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粮大户队伍,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工副业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是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旱涝保收田比例较低。阜阳市洼地治理任务艰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缓慢,旱涝保收田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亳州市旱涝保收面积261万亩,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左右。为了高效利用自然降雨,应该在排水渠上多建一些闸门,用于补充地下水和旱季灌溉,而不应该一年四季放水。蒙城县通往四条大河的大中沟有130条,一条沟上建两个节制闸,全县就得建200多个,一个节制闸按120万~150万元造价计,就得4亿~5亿元的资金,而蒙城作为农业大县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和安徽省要加大对淮北粮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四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曾经在黄淮海治理方面有成功经验,建议安徽省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淮北地区等国家和地方单位的农业科研力量开展协作攻关,建设开发淮北粮仓。在淮北3000多万亩的耕地上实现粮食新增30亿~50亿斤。相当于我国“十二五”在西北或西南地区新增50亿斤粮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