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汪品先:期待“蛟龙”试验性应用南海首秀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 发布时间:2013-06-05 【字号: 小  中  大   

汪品先

曾创造了下潜7062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的“蛟龙”号,从今年起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按照计划,6月10日,“蛟龙”号将远征南海,开启试验性应用航次。

“很高兴‘蛟龙’号把第一次科学应用放在南海。”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以下简称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对于“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的“首秀”非常期待。

其实,这并不是“蛟龙”号在南海的初次亮相。2009年和2010年,“蛟龙”号曾在南海先后完成了1000米和3000米海试。“不同的是,这次会带着科学问题去。”汪品先说。

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的“南海深部计划”,由深海盆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个方面组成,主要从现代过程和地质记录入手,解剖南海深部过程及其演变,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

“这次将会有不止一名科学家乘坐‘蛟龙’下到深海进行科学考察。”汪品先介绍说,这些科学家分别来自中科院、高校、海洋局等多家单位。届时,他们将随“蛟龙”号下到海底,进行观测、实验、采样等工作,而作业区域将包括冷泉区和海山区。

冷泉,是来自海底之下的流体以喷溢或渗流形式进入海底附近时,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的产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冷泉的产物之一,并发育有依赖于流体的化能自养生物群,即冷泉口生物群和自生碳酸盐岩。2007年5月,我国在南海东北部钻探,成功采集到实物样品,从而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的大量存在。

“科学家将利用有限的下潜机会,对冷泉口进行观测,开展海洋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汪品先说,同时,他们将对南海海底的海山玄武岩进行调查。

海山是南海形成过程中的产物。理解它们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如何构建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

实际上,载人潜水器的设计目的,就是作为一个科学装备和运输系统,搭载作为乘客的科学家抵达几千米的深海海底开展科学研究。

“深海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发现和研究,获取深海第一手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汪品先表示,从上世纪70年代晚期起,国际上开始在深海海底观测,结果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可在这方面,没有中国的份儿,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现在我们有了,当然就要开始做了。”

试验性应用阶段是海试与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阶段。“蛟龙”号过去10年的研制、海试,以工程技术研发为主;未来的常态化运行,以满足科学需求为主;而现阶段的试验性应用作业,正是基于工程技术能力,着眼于深海资源考察、环境评价等科学需求,不断提升深海装备应用能力的过程。

“简单来说,这次是结合科学应用来做技术试验,在其中解决一些科学问题。”汪品先说。

设计之初,“蛟龙”号就计划承担精细海底资源分布评价、高清观察海底生物以及未开发地区海底地质参数采集等其他深海技术装备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最终成果还取决于作业手段的具体研发情况。

据了解,此次在“蛟龙”号上加装了一套定位系统,在海底的绝对坐标定位可以达到米级精度,误差最大不会超过10米。同时,“蛟龙”号上的视频系统也会进一步改进,使得图像更加清晰。

“随着‘蛟龙’号技术性能的不断完善,未来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应用。”汪品先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