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徐耀:科研“炒冷饭”将埋没原创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04-30 【字号: 小  中  大   

最近笔者为ACS(美国化学协会)一个期刊审了一篇关于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稿件,明显是炒冷饭作品。根据文中参考文献,可以推测作者的想法如何而来。某著名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提到,利用生物大分子指导无机氧化物的结构控制,本文作者就利用了一种蛋白质为导向剂来合成二氧化钛,结果并未得到任何特殊结构的二氧化钛,作者却生拉硬拽地称为仿生合成,最终的光催化效果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类似的炒冷饭文章有很多,世界各地都在炒冷饭,但发达国家少一些,中国多一些。

科研炒冷饭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原创难度大,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懒惰和投机。

原创难度大导致难以获得资助,因此很多科研人员选择追踪研究。这无可厚非,我们国家的科技这几十年正是这样快速发展的。因此,跟踪研究或局部改进若有很好的思路,对原有方法、理论有明显促进,也不能定义为炒冷饭。

我们中国科研本来十分落后,在信息时代之前,中国的科学家也“闭门造车”式地做出不少原创工作。进入信息时代后,我们的追踪研究已经成功将科技论文数量推至世界第二,此时再出现大量上面所说那篇文章的研究,就可以当做炒冷饭了。

炒冷饭无关乎经费多寡,而在于科研人员是否投机。唯SCI(科学引文索引)评价制(尤其是SCI数量评价)和科学家学术地位的经费决定论,催生了炒冷饭的投机者,因为炒冷饭容易发文章。可能有人说,炒冷饭是因为水平不高,但文献看多了,怎么也应该有些好的想法,所以还是投机心理在作祟。

过去我们的科技方面有很多空白,为了解决“有无”的问题而模仿别人,可以理解,然而一旦“有”了,就应该想着如何创新和对别人的技术进行重大改进。

有时重大改进本身就等同于原创。因模仿而最终堕落为山寨的例子数不胜数,也有一些企业非常热衷于山寨技术,如果这样的短视行为席卷科研领域,只能葬送我们几十年来辛辛苦苦追赶所得的成果,令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重新拉大,这不是耸人听闻。

炒冷饭研究的潜在成本也很高,很多研究最终都会落实到生产,炒冷饭的研究成果逃不脱别人的专利限制,最终导致纳税人投资研究后还要支付知识产权费用。

如果炒冷饭的人占了多数,那就是科研群体在给纳税人和国家领导人做一顿又一顿冷饭大餐。冷饭吃多了还不反胃?说不定还要闹肚子。要是领导闹肚子,做冷饭的人还不倒霉?可能有人想:倒霉也不是我一人。不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到了真正需要原创的时候,只懂得炒冷饭的人肯定会先出局。

事实上,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已经很多了,工业领域也已经引进了很多国外技术和生产线,但如此的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污染、浪费投资等现象已经积累到必须改变发展理念的地步了,国家也已提出“中国创造”的目标。因此,科技界亟须逐渐抛弃追踪研究理念,断绝炒冷饭的投机思想,探索原创。尽管探索起来比较艰难,但趋势不可违背。

要想减少炒冷饭科研,必须增强国人的创新自信心。项目申请时过分强调“研究基础”这一条目就阻挡了很多原创,鼓励了很多炒冷饭项目,只不过炒的时候加上一些点缀,看起来是新的而已,中不中就看这些点缀是否华丽。

究其根本,强调“研究基础”是科技管理者对科研人员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于科技自卑感,在一切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的社会思潮中,管理者不认为我们自身有创新能力,久而久之,科研人员自己也会这么认为。于是,对于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官员或专家首先问美国人做过没有,然后问人家做得怎样,对于真正的原创,打个问号后放在一边。因此,炒冷饭科研也有很多出于无奈。

要想减少炒冷饭科研,必须从大项目、大计划做起,很多人都有意见的国家级大项目(国防项目除外),有多少不是炒冷饭?把公布的标书(如果有)拿来一看便知,大量经费被用于向公众说明“饭确实是冷的”,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不知疲倦地上演,政府的多头资助政策也加剧了炒冷饭现象。

正如只吃快餐的人就觉得快餐好一样,全国上下炒冷饭的结果就是逐渐没人识得原创的价值。诚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脱离前人的研究,但纯粹模仿性的研究真的不太必要,尤其是科学方面,一定要有所突破。也正如艺术家在艺术上创新,观众或听众才会源源不断一样,科学家在科研上创新,资助或收益才会源源不断。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