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贾庆国:开放的30年——从实力提升到理念更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11-03 【字号: 小  中  大   


贾庆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197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政府系硕士,198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博士。1994年10月至今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市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第九届副主委、民盟第九届中央常委。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研究:国际政治、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台海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的调整。曾发表的主要著作有:《未实现的和解:冷战初期的中美关系》、《棘手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中国大预测:百名学者精英访谈纪实》等。


    在刚刚结束的亚欧首脑会议上,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地向中国抛出橄榄枝,言语间满是溢美之词,似乎忘记了仅仅在几个月前,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关于中国的负面言论还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源于这轮来势汹汹的全球经济危机。近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西方国家目前对中国普遍持有很强的期待,部分原因是中国在这轮经济危机中所处的境遇相对较好。中国若能平稳渡过此次经济危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大为提升。不过,他同时指出,要想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采取更有力的经济措施。

    实力和观念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国人,又有着多年的海外经历,贾庆国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感受颇深。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贾庆国只能通过图书馆中两三个礼拜之前的亚洲报刊了解中国的新闻。他回忆,当时,美国报刊和电视对中国的报道很少,由于中国没有多少影响力,美国媒体不太关注中国,相比之下,中东或拉美地区一个人口几百万的小国都比中国受关注。美国人谈到中国时也大多是出于好奇,多数美国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中国。

    “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的影响力大大提升!”贾庆国说:“现在翻开美国的报纸,会发现有时候同一份报纸一天会刊载好几条有关中国的新闻,特别是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经济类报纸。美国人不仅越来越关注中国,而且这种关注不再只是出于好奇,而是因为中国发生的事情跟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贾庆国认为,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有推动作用,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真正大幅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还是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国家实力和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和深刻的变化。

    国家实力的提高,也使得经常参加国际会议的贾庆国感到“腰杆直了”。“过去美国对中国人的看法不是很关心。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学术会议时,中国学者发言不是很受重视,而美国学者一开口大家就竖起耳朵。现在中国学者发言时大家也都竖起了耳朵,很重视中国人的看法。”

    贾庆国表示,目前中国所面对的国际政治环境不错,和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并且有着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势头。对于这次美国总统大选,贾庆国分析,不管哪个政党上台,对华政策的摇摆程度都要比过去小得多。“30年前去美国觉得美国什么都好,现在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了,中美之间生活上的差距大大缩小,理念上的不同也在减少。如双方都采用了市场经济的模式,都在主张社会的法制建设,过去回避的议题如人权、民主现在也都作为一种共有的价值观在提倡。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有自己对这些价值内涵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价值方式的理解。”

    实力和观念的变化带来对中国看法的变化。一直以来,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大致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威胁论,认为中国做什么都是威胁;一种是机遇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给美国提供了新的机遇,比如中国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使得美国的贷款利率长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贾庆国表示,现在持后一种看法的人在不断增加。“这跟中美两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的看法越来越接近有关。”他认为,中美两国在推动国际和平稳定和发展、环保、反恐、打击跨国犯罪、防止核扩散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和愿望,从而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大大增加,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前不久,一位美国政府的顾问专家对贾庆国说,下一届美国政府非常期待中国在维持中东稳定中发挥作用。外部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目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更是被一些人视为下一个世界经济领袖。

    贾庆国表示,今天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此期待是中国国家实力上升和理念更新双重作用的结果。如果中国的经济实力像30年前一样,即使有理念上的变化,国际社会也不会期待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而仅是实力增长,理念上没有变化,还是会把中国当成威胁。

    应对经济危机:还需更有力政策

    “中国正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很重视中国。”“中国无疑能在国际上发挥巨大作用。”近来,记者在同外国人接触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褒奖之词,言语中透露着期待。记者不禁犹疑:大国虽已崛起,中国是否能承担起这份期待?

    贾庆国认为,这场经济危机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起了推动作用,主要是因为这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损失相对较小。这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如果中国在这轮经济危机中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地增长,能够通过国际合作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必将大幅提高。

    但是,他表示,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期待,中国人不能头脑发热,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估计这轮经济危机对中国构成的威胁,认真评估和积极应对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把中国的经济搞好,并和国际社会一起,力所能及地承担责任,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现在需要客观评价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安全方面的地位,不要高估,特别要冷静。“我们的问题还很多。”贾庆国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经验有限,尤其在经济管理上,在监管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向外部学习的地方。希望通过这场经济危机,中国能学到一些经验,使我国经济管理更加有效、体制更加强大。

    今年两会期间,身为政协常委的贾庆国在谈到中国经济安全问题时曾指出,美国的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全球经济,中国在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然而,当时处于主流的声音是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应当关注的问题还是如何防止中国经济过热。如今看来,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快速显现。

    国际上,经济危机正在从金融转向经济的其他方面,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正在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民众中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全世界股市不断出现大幅下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都处在恶性循坏的动荡期中,用贾庆国的话说就是“全世界都不知道股市什么时候是个底儿”。

    国内经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同样存在投资者信心下降、消费者不敢消费的情况。虽然很多城市出台了救市政策,但政策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明显显现。

    贾庆国表示,维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国家出台更有力的措施,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维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同时在投入的方向上进行合理的选择,国家应该投入那些对中国长远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有益的方面,如基础建设、通信设施、农村改革、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等,通过加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科技的竞争能力。

    面对未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近国际上对中国的批评声音似乎减弱了很多,可能是因为经济危机转移了大部分人的关注点。但是,贾庆国表示,这并不等于国际社会完全认同了中国。他举例说:“奥运火炬传递前,国际上对中国的批评并不多,但到奥运火炬传递时就突然冒出来很多。”事实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在国际上影响的扩大,国际上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和对中国的批评也在增加。

    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批评,我们应当具备平和的心态。贾庆国指出,“中国并不是被批评最多的国家,最多的是美国,因为它强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快地发展起来,其他国家无论是担心还是期待都是很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把期待当成鞭策,对批评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贾庆国同时指出,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在这方面,不仅需要通过提供资金和物资帮助他国,而且需要更多地对国际社会应对面临的挑战作出智力上的贡献。

    贾庆国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关系有了很大发展,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根本性变化,政治上从对抗走向合作,经济上从相互独立走向相互依存,价值理念上从异化走向趋同,中国自己也从一个以推翻现存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革命性国家,演变到现在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的改良性国家。中国希望通过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改革使之更加公平和符合世界利益。”

    贾庆国认为,在通过国际合作建构国际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过程中,中国和外部世界将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比如在环境和能源问题上,国内外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外部世界会因这些问题而出现冲突和对抗,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能源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表明,中国和外部世界在这些问题上的对抗不是必然的。事实上,在环境和能源问题上,中国和外部世界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有待发掘,也将成为中国加强和外部世界合作的新的重要机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