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李皓:救灾与重建应充分考虑就地取材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21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成员李皓,曾从事过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生物学的研究。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李皓从卫生、用水、灾后重建等几方面为地震救灾提出几项建议:

    首先是卫生防疫方面。在人们住宿的地方,往往需要建简易公厕,这种简易厕所,一定要远离水源,而且对于排泄物处理的一般原则是,绝不能裸露,最好是建一个土坑来作为如厕处,坑边堆些散土,散土旁放一把铲子,如完厕的人用铲子将散土覆盖好自己的排泻物即可。以前农村消毒的土办法是用生石灰,现在仍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有病菌不一定非要依靠化学品去消除。在抗震救灾现场,人很多,不少人都住帐篷,从公共卫生角度,除了告诉他们一些公共卫生的常识,也应该要求他们集中投放垃圾,比如找大的编织袋,集中收集塑料废弃物等包装垃圾,诸如方便面盒子、饼干袋子等,以便灾后集中处理。

    其次要考虑就地取水。不能总是靠运输,否则水再多也不够。空投矿泉水,且不说能源消耗有多大,也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同时,因时有余震和雨情,一些地方道路交通会随时堵塞,空投在有些时段和地点也不是那么便利。此时,如果下雨,可以想办法收集雨水,通过过滤就可以作为生活用水饮用。反思此次抗灾出现的饮用水短缺问题,李皓建议,中国的乡村地区今后应普及过滤器的使用。李皓在柬埔寨考察时曾注意到,那里广泛使用陶制过滤器来获得干净的饮用水,这样的过滤器能把细菌过滤掉,过滤后的水可直接饮用。这种过滤器在柬埔寨已普及到乡村,解决了当地许多贫困家庭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一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在抗灾地区,对水消毒的另一个土办法就是使用中国的老办法——把水烧开。高温能灭菌,还能使一些水中的杂质形成沉淀物沉淀出来。让抗灾人员与灾民饮用开水是保障饮水安全的有效措施。

    至于灾后重建,一定要以安全抗震和环境友好为原则。对垮塌产生的建筑废物,要尽量充分利用。有的可粉碎变为铺路的材料,有的可再用于修建墙体。对乡村房屋的重建,今后需考虑新的建设模式,比如能就地取材、能冬暖夏凉、材质轻但隔热好、能利用太阳能等等。不一定去追求使用大量水泥和预制板的城市建筑模式。这次灾难显示,水泥化的建筑垮塌后,人必须依赖重型设备才能救灾,教训很惨痛。灾后城市的重建,也一定要以生态友好为原则。比如,可以学习古人铺设透水地面的方法,利用灾后产生的废砖与瓦片来铺路,把城市尽量多的路面,诸如房前屋后、步行道等,都铺成透水透气的路面。环境友好型城市铺路的原则是:要让城市道路的地面有80%能透水。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持城市地下水位不下降,也能给土壤中的昆虫与小动物在城市中提供生存的空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