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陈勇:增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发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4-02 【字号: 小  中  大   

    重新审视我国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可靠性

    无论自然灾害还是战争灾害,如何避免我国电网再次发生年初冰冻雨雪灾害期间的大面积停电事故,保障对用户的电力供给,提高电力系统的抗灾能力,提高国家抵御自然灾害、战争灾害能力,不仅是电力系统的问题,也是国家防御能力问题,并且是一个长期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以灾难为警醒,以灾后重建为契机,重新审视电力系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重新审视“坚强的国家电网”其“坚强”的内涵应该是什么,重新审视我们的电网结构有无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电网安全设计标准有无问题、建设过程有无偏颇,重新审视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道路。

    发电厂是电力系统的“源”。“源”的含义,不仅仅指正常状态下的供给负荷的电源,还包含事故状态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电源”。在此次雪灾过程中,个别省份一度发生大面积长时间停电事故,在最艰难的时段,一些地区和部门依靠发电车、家用燃油发电机等勉强维持了基本的生活用电,凸显出建设电网安全电源的重要性。因此,在继续发展集中式大机组的同时,要注重在负荷中心建设足够的分布式电源,以在出现非常规灾害或者战时攻击情况下,保证居民最小能源供应和最基本生活条件,并将这种电源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设施和手段,其成本应纳入整个电网运营成本当中。

    我国应重视发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系统技术

    在负荷中心建立微电网模式的新型终端电网,将就地电源和负荷结合起来进行协调控制和运行,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思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广泛研究能源多样化的,高效、经济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疑,分布式电源、微电网运行将成为未来大型电网的有力补充和有效支撑,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

    当前电网规模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程度,电力系统几乎全部是“大机组、大电厂、大系统、高电压”。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国家已将“分布式供能技术”列入2006~2020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因此,电力建设也应积极适应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加快电网结构调整,建设大电网中既有大容量,又有小容量,既可联网运行,又可解列微网运行构架,即形成大电网与微电网并存、互补的格局。同时,通过发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系统技术,牵引自主创新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微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以及超级电容、飞轮、蓄电池等先进储能技术,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以自主创新技术为依托的民族能源工业。

    发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优势

    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将发电机、负荷、储能管道及控制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单一可控单元,同时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

    首先,采用分布式电源、微电网降低了用户一次性投资成本;其次,按用户生产工艺提供电能和热能;第三,提高能源热效率,从原始的40%左右提高到80%~90%;第四,范围小,增强了电力网抗突发性能力。

    打破电力系统垄断

    当前电力系统垄断现象依然存在。应该形成多元化的电网格局,发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技术。使微电网及其电源点发展成终端化、智能积木化、微型化。

    提倡按区域、按经济发展,在负荷中心建立微电网概念的就地电源,保障用户供电可靠性,并作为电网“安全电源”提高系统抗灾性,在满足热电比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和保留区域中心的微电网就地电源,最终建立起微电网、大电网并存,和谐发展的电网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