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6月17日下午17点15分左右被“向阳红09”母船回收,成功完成试验性应用首次下潜。同时,“蛟龙号”发现海底冷泉区,预期的三大目标如期完成。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研究员刘开周与中船重工集团702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杨波三位潜航员执行了此次下潜任务。
17日上午9点15分,从江阴港搭乘“向阳红09”母船出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北部冷泉作业区开始首次下潜作业,下潜深度为1000多米。17时10分左右,经过7个多小时的航程,“蛟龙”号顺利被母船回收,3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这个潜次由叶聪担任主驾驶,杨波和刘开周在下潜过程中验证潜水器声学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自主导航软件。
据了解,这个潜次是“蛟龙号”第53次下潜,其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潜水器的状态、二是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三是让潜航员熟悉海山地形,锻炼在海山地形的驾驶技能。
据悉,“蛟龙号”首个试验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展开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进行调查。
作为“蛟龙号”控制系统的研发单位,沈阳自动化所本次共派出3名科研人员本次试验应用航次,他们将在100多天的海试过程中负责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保障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