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传学》:
发现与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相关变异
科学家在本周《自然—遗传学》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与肾母细胞瘤易感性有关的两个基因区域的遗传变异。肾母细胞瘤是一种很常见的小儿腹部恶性肿瘤,这项工作为研究影响其易感性的因素提供了新见解。
Nazneen Rahman等人针对757例患有肾母细胞瘤的个体以及1879例对照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而后又分别对769例病患和2814例对照、719例病患和1037例对照进行了重复分析。最终,他们确定2p24和11q14这两个染色体的遗传变异与肾母细胞瘤易感性有关。
《自然—神经科学》:
相似冲动行为牵涉不同大脑区域
虽然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和药物滥用都一直被认为和冲动行为有关,但未成年人的ADHD和药物滥用却分别牵涉到不同的大脑网络,《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报告得出该结论。
Robert Whelan等人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近2000名未成年人的大脑活动进行追踪,监控他们在突然接收到“停止”指令时,大脑是如何下令停止某个动作的。总体来说,较冲动的人会认为这样的指令比较有难度,药物滥用者和ADHD患者面对“停止”指令的反应时间也会比较长。研究人员发现那些ADHD症状的未成年患者和有过药物滥用、酗酒的未成年人均能同样完成指令,但对于后者而言,其大脑的眼窝前额皮层区域中心的活动会降低。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只有非法药物滥用才能对大脑右下额叶皮层的活动产生影响,而且该区域活动的变化又和药物的滥用频率有关,这意味着这种变化可能是由类似药物的重复使用所导致的,而并不是先天存在的。
这些研究发现表明,一些看上去相同的行为对应在大脑中的活动区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自然—通讯》:
科学家开发出石墨烯太赫兹设备样机
据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文章称,美国圣母大学通过实验证明了利用石墨烯原子层可以有效操控太赫兹电磁波,并制作了一台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太赫兹调制器样机。
在电磁波谱中,太赫兹波处于微波和可见光频率之间,是当前最热的研究范围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虽然太赫兹技术有光明的前景,但一个最大的瓶颈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材料和设备来操控这些能量波。“如果有一种天然二维材料能对太赫兹波产生明显反应,而且可以调节,就给我们设计高性能太赫兹设备带来了希望。”圣母大学电学工程系的Berardi Sensale-Rodriguez说。石墨烯是仅有一个原子厚度的半导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机械力学和热学性质,在诸多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石墨烯正是太赫兹设备的理想材料。
Sensale-Rodriguez研究小组的这台基于石墨烯材料的调制器,可在石墨烯内部实现带内跃迁,是目前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太赫兹设备。这一研究为开发紧密高效且经济的太赫兹设备与操作系统开辟了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