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医学》抑郁症新因子
研究人员在10月在线出版的《自然—医学》期刊上报告,他们发现一种名为MKP-1的酶与抑郁症有关,有可能成为治疗这种疾病的新靶标。
因为疾病流行和因此而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抑郁症已成为最令人头痛的神经生物学疾病。此外,科学家们目前也尚未完全弄清楚这种疾病病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Ronald Duman和同事合作,用基因技术分析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组织,发现了过度表达的MKP-1。
MKP-1是从蛋白质中去除磷酸基的蛋白质家族中的一员,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级联的一种关键负调节者,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级联则是与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个重要信号通道。
他们在小鼠和老鼠体内测试了MKP-1的作用,发现MKP-1的过度表达引发了抑郁行为。反之,用抗抑郁剂的治疗会正常化MKP-1的表达和小鼠的行为;而缺失MKP-1的小鼠也容易重发压力导致的抑郁症。新发现强调了这种分子机制与抑郁症病理的潜在相关性。
《自然—材料学》指尖下的光
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内织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探测器的生物相容性薄片,新成果发表在10月在线出版的《自然—材料学》期刊上。这种可延展的薄片将来会有许多应用,如作为身体内的医学诊断器或是穿在身上的光源。
所有传统非有机发光二极管都是易碎、不能拉伸的,而且不适用于弯曲表面,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John Rogers和同事合作,将比铅笔芯更小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探测器整合到柔软的生物相容性电子薄片中。这种薄片可伸展,能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扭转720度。他们已将这种薄片植入小鼠皮肤下,将来可用于新型诊断技术或发光外科手套的研发。
《自然—地球科学》海地地震灾难被扩大
研究人员发现,在海地地震期间,山脊周围的大地移动被显著扩大,导致了实质性的结构损害,新成果发表在10月在线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也是本期海地地震专刊中的论文之一。
微区域地图利用局部地质情况来分析地震灾害,但通常没有考虑到地形学,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形状。Susan Hough和同事测量了海地地震后的余震,以评估太子港不同部分中大地运动的差异。
研究人员对比了软沉积岩、硬地、岩石和山脊上的位点。如所期望,建造在软沉积岩上的建筑增加了摇晃强度,但令人吃惊的是,最强的大地运动发生在山脊周围,与一个宾馆的倒塌有关。
新发现表明,当地的地形和岩石类型在地震灾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