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自然》子刊综览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01-20 【字号: 小  中  大   

《自然—神经科学》

光为什么会加剧疼痛?

在1月在线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分析光线加剧了偏头疼患者疼痛的可能性。他们提出了眼睛中的光敏感细胞与大脑中某种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新联系,这种神经细胞是偏头疼患者感觉疼痛的关键所在。

RamiBurstein和同事发现,许多盲人偏头疼患者也在努力避免光照。然而,完全失去视力的盲人患者却没有这样的问题。这表明,在眼睛中感觉到的光线确实加剧了偏头疼,科学家们因此指出,可以预设这是一种控制白天生物钟节奏的光敏感视网膜神经细胞,但这种细胞并不参与视力功能。

为了测试这个想法,研究人员以老鼠为对象,寻找视网膜与大脑中疼感区域的直接联系。他们发现,包括光敏感神经在内的视网膜神经轴突确实与大脑中一组神经细胞群有联系,这些神经细胞群被称为丘脑,该区域负责接受和传递与偏头疼相关的疼痛。这种联系也许可以解释光线如何加剧了偏头疼患者的疼痛。

《自然—地球科学》

印度板块伸向亚洲

印度板块正在向亚洲中心推进,如今,研究人员分析,其作用力可能源自印度大陆板块一种向下的拉力,新成果发表在1月在线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大约5500年~3000年前,印度和亚洲板块在发生碰撞,这次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山的诞生,但之后这两块大陆板块又重新聚合了,新发现为研究这种碰撞的控制力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利用一系列模型,FabioCapitanio和同事探讨亚洲和印度板块之间碰撞的一种平衡力,这次碰撞后发生的会聚可能是地球板块间最壮观的一次会聚。他们发现,一旦上层的外壳从碰撞区域剥离,印度板块的密度会比内部的地幔更大,然后就会持续向亚洲板块推进。作者因此推测,导致喜马拉雅山形成的两个大陆板块间的碰撞并没有停止板块的运动,因为印度板块很厚,足以沉入地幔之下。

在本期与这相关的一篇新闻和评论文章中,DietmarMüller指出:“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认识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事件?Capitanio和同事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个新视角。”

《自然—遗传学》

遗传变异影响心脏功能

在1月在线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在3篇独立的论文中报告,他们鉴别出影响心率和其它心电图测量的遗传因子,新成果从新视角理解了影响心脏心电活动的普通遗传因子。

心脏传导是通过电脉冲速率表示的。心电图则是临床中评估心传导系统功能的常用方法。心率以每分钟的脉冲次数来表示,其他的测量包括心电图在心脏循环中特别界定的时间。在正常的心跳中,电子信号最初从右心房扩散到左心房,并通过心电图中的P波来表示。随后,电信号导致心室收缩,反映为QRS间期。

HilmaHolm和同事对大约2万名欧洲裔人进行了分析,发现基因MYH6上的变异与心率有关;他们同时还发现,基因TBX5和SCN10A上的变异均与RP间期和QRS间期有关。JohnChambers和同事对6543位亚洲印度人进行了分析,发现同样的变异出现在基因SCN10A上,而且也与亚洲印度人的PR间期有关;这个研究小组在6243位亚洲印度人和5370位欧洲裔人身上进行了重复测试,确认SCN10A上的变异与心脏传导的延长有关。最近,ArnePfeufer和同事报告说,他们对28517名欧洲人的基因分析,鉴别出与RP间期有关的9个基因位点,包括基因TBX5和SCN10A。

《自然—免疫学》

细菌逃离毁灭的路径

科学家们鉴别出一种新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探测和控制那些逃离宿主防御系统的细菌。他们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期刊上报道,这种蛋白质与高度致病性细菌的去除有关。

尽管有害的细菌一般均会隐蔽在人体宿主细胞中的一个隔间中,如导致伤寒和肠胃炎的沙门氏菌,但这些细菌也会偶尔逃离这个隔间并侵入宿主细胞。因尚未查明的原因,这些逃离的细菌通常会披上宿主蛋白质泛素。

FelixRandow和同事发现,宿主蛋白质NDP52与这些披上泛素外衣的细菌捆绑在一起,应要求消灭入侵的细菌。通过征集其他的宿主防御蛋白质,NDP52好像促进了细菌的自我吞噬。当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以精确确定,究竟有多少致病性细胞受NDP52控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