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7月26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27 【字号: 小  中  大   


    封面故事:

    炎症性肠道疾病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炎症性肠道疾病(IBD)是一大类疾病,其中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它们属于多基因疾病,并且还与各种不同的环境因素有关。尽管如此复杂,但研究人员在揭示其病因方面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Ramnik Xavier和Daniel Podolsky对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其中包括一系列易感基因的发现以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IBD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表皮屏障功能,以及先天和后天免疫在这类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作用。关键环境因素包括能够破坏免疫功能的共生细菌。在了解IBD病因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表明,我们也有可能对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多基因疾病的致病因素进行类似的解析。

    关于内质网无需蛋白通道的新假设

    用一种蛋白通道被假设为内质网(ER)的一个构成部分,来解释误折叠蛋白和非包裹病毒能够通过ER进入细胞质这一事实。酵母中的Der1蛋白和其他真核细胞中的Derlins是有可能在这样的转位通道中发挥功能的蛋白类型的例子。但Hidde Ploegh在本刊非定期推出的《假设》栏目中撰文提出另一个机制,该机制也许能够无需一个基于蛋白的通道而对上述事实作出解释。按照这个机制,由类脂重排诱发而打开的一个逃逸门可让蛋白和病毒都通过ER。

    科学家找到人类活动影响降水量的证据

    我们已经在气候上留下了我们的印记:地表气温、海平面压力、自由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等由于人类活动在过去一个世纪都发生了变化。气候模型表明,人类活动还可能造成降水量在全球尺度上发生了变化,但过去一直没有证据来支持这一预测。现在,这样的证据找到了。对在20世纪所观测到的陆地降水量的变化与气候模拟结果所作的一个对比表明,人类活动在降水的纬度模式上有一个可以检测得到的影响。人类活动促使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得湿润,但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在北半球的热带地区,人类活动的效应却是使气候变得干燥。

    大陆断裂过程的新线索

    来自在加利福尼亚湾所进行的PESCADOR地震实验的结果,为了解断裂过程(使大陆断裂并形成新的海盆的过程)提供了新线索。大陆裂隙中岩浆活动未曾预测到的变化,通常归因于地幔温度的变化,但这种热变化往往发生在大而长的尺度上。新的结果显示,在短的侧向距离上,断裂风格和岩浆活动方式有很大差别。这表明,岩浆活动所观测到的范围是由温度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地幔组成及肥沃程度(地幔产生岩浆的内在容量)的可变性造成的。

    与儿童哮喘有关的基因

    儿童哮喘诊断率在上升:美国6%的儿童是这种疾病的患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显然都很重要。为了发现更多关于遗传因素的线索,Moffatt等人在一项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寻找疾病关联基因的研究工作中对与哮喘有关的基因进行了搜索。

    初患哮喘的年龄在7岁以下超过1/3的儿童中在第17号染色体上的ORMDL3基因的表达上表现出差异。类似的基因也见于酵母和其他原始生物,这说明它们可能是一个古老的、在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免疫机制的构成部分。

    BAK1在发育和先天免疫中的双重作用

    植物含有各种不同的、结构类似于动物体内的类固醇激素的类固醇和固醇。经过艰苦研究,油菜素内酯已被普遍接受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这个通道的一个关键部分是通过BRI1受体及其共受体BAK1对油菜素内酯的识别。但关于BAK1具有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不同功能的消息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

    当先天免疫受体FLS2被其已知配体flagellin 刺激时,BAK1被发现专门与该受体结合。在BAK1基因发生突变的拟南芥中,先天免疫响应大大削弱。因此,BAK1似乎在发育和先天免疫中有双重作用,同果蝇中著名的TOLL受体一样。

    科学家证明DAI是一种DNA传感器

    DNA是免疫响应的一个强力激发因子。这个事实4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了,但其中所涉及的机制却不清楚。现在,Takaoka等人识别出一种与先天免疫响应有关的细胞溶质DNA传感器 。该分子是一种干扰素,可诱导蛋白DLM1/ZBP1。以前没有发现关于它的生物功能,因此它被重新命名为DAI。发现DAI是一个关键的DNA传感器的结果,也许可为了解与DNA相关的抗菌免疫及自免疫疾病背后的信号作用机制提供新线索。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