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8月4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5-08-05 【字号: 小  中  大   


冰架的坍塌

2002年1月,Larsen B冰架部分开始坍塌,并与南极大陆分离,导致数以千计的冰山在威德尔海漂流。在5年时间内,这个冰架缩小了5700平方公里。这使人想起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的灾难性坍塌事件在气候史上是不寻常的还是注定要发生的?对从来自该地区的惟一海洋沉积芯获得的数据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Larsen B冰架从距今1万年前的上次冰期结束以来一直存在,其最近的坍塌超过“全新世”期间自然变动的极限。这一长期观点对于评价自然和人类因素在Larsen B冰架体系的坍塌中的相对作用至关重要。

类脂与机械刺激的感觉

视觉、嗅觉和味觉有一个共同的分子基础:一个配体与一个G-蛋白耦合的受体的结合。但事实证明触觉和听觉这样的机械感觉的分子基础却难以掌握,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证明细菌对机械敏感的离子通道能够探测直接来自类脂双层的力的研究工作,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该研究表明,类脂还可能涉及真菌、植物和动物的对机械敏感的通道的门控。一位名叫Ching Kung的科学家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做了评述,并得出结论认为,复杂的机械传感系统在能够对正在兴起的“类脂力”概念进行校验之前还需要在实验室中进一步简化。

月球上惰性气体的来源

月球作为一个整体,其上的挥发性元素已严重耗尽,但月球土壤含有大量氮和惰性气体。传统的解释是,这些元素来自袭击月球表面的太阳风。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完全非传统的观点:地球上的氮和惰性气体是否也跑到了月球上?今天,大气成分的逃逸被地球的地磁场所阻止。但月球土壤中氮同位素比例无法用太阳物质的积累一个因素来解释:在地磁场形成之前数量可观的氮和轻惰性气体是有可能从古老的电离层被输送到月球的。这种观点可通过比较来自月球明、暗两面的土壤中的植入物来验证。如果二者之间有差别,另一个谜底也许将被揭开:地球的地磁场的年龄。

“细胞衰老”在抑制肿瘤中的作用

“细胞衰老”被认为是终止哺乳动物细胞正常寿命、从而防止细胞无限增殖的一个生长抑制程序。这个概念由于与肿瘤抑制有关,因而吸引了人们浓厚的兴趣。Braig等人,利用一个小鼠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致癌基因Ras在骨髓的造血腔中被激活)所做的研究表明,“细胞衰老”能够阻止淋巴瘤发育。通过“后生”修饰与DNA有关的蛋白来使控制衰老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uv39h1失去遗传活性,或采用一种模仿这种酶丢失的药理方法,可响应于致癌基因Ras而形成恶性淋巴瘤。这项工作对于肿瘤发育和肿瘤治疗都有重要意义。Michalogou等人所报告的证据表明,由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可能是人体中一个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过程,能使肿块多年保持良性,而如果不加阻止,它们也能发育成恶性淋巴瘤。Chen等人也发现,“细胞衰老”在活体中能阻止肿瘤生成:他们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和一个功能性“细胞衰老”系统一起发挥作用,能通过PTEN突变防止小鼠患前列腺癌。Collado等人发现,“细胞衰老”是恶化前的肿瘤的一个定性特征,这在癌症的诊断和预后中可能会有重要价值。

“土卫六”上没有海洋

在“卡西尼”探测器仍然从土星体系发回数据、“惠更斯”探测器最近降临土星卫星“土卫六”表面的时候,West等人试图解决关于“土卫六”是否可能存在液态表面这个未曾解决的问题。在“旅行者”探测器上个世纪80年代掠过“土卫六”之后,对“土卫六”大气所做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其大气中有足够液态甲烷、乙烷和氮来形成一个较深的液体层。地基雷达回声探测研究也表明“土卫六”上有液体。但现在,在近红外波段对“土卫六”的反射率所做的地基观测、结合雷达观测结果相当肯定地表明,今天的“土卫六”上没有海洋。然而,该天体上有一些非常平坦的固体表面,表明过去可能存在液体。

水在地震发生中的作用

要让地壳以地震的形式释放所积累的压力,一个断层必须变弱,并让出一条路来,否则由于周围的压力地壳的运动将会很快停止。我们对这种弱化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在实验室中所进行的实验,与地震学家对在断层变得非常弱之前地壳最初的运动量有多大所做的预测并不一致。一项新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二者之间之所以不一致,是因为没有将水的因素考虑进去。地质研究和测量结果表明,滑动带是狭窄的、不能渗透的结构。已经存在于断层区域中的水会随着岩石开始移动,迅速因加热作用而增压,从而将小的地动变成大的地震。

由牙齿痕迹判断饮食习惯

对已经变成化石的牙齿上留下的痕迹进行测量,可让古生物学家获得关于某个个体过去吃什么的直接证据。处理牙齿“微磨蚀”的传统方法,将其当做由不同观察者在一个二维图像上所人为定义的一组特征来对待,而本期《自然》所介绍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将磨蚀的表面当做质地来对待、并对其进行三维测量的方式消除了与方法本身相关的一些异常数据。将这种方法用于南非的一系列“更新纪灵长动物”,结果表明,“细长”的“南方古猿”比“傍人”所吃的东西更粗糙,“傍人”的饮食更多样化,它们吃的东西更硬、更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