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自然》子刊综览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03 【字号: 小  中  大   

《自然—神经科学》:聋人学会新语言模式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个秘密:为什么有些人在失去听力后的许多年里能保持清晰说话的能力。这一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成年时期丧失听力的人能够利用声道的感觉来补偿语言动作的失调。

在一组聋人的下巴运动紊乱时,David Ostry和Sazzad Nasir要求他们说一些简单的语言。最初,受试者出现了弯曲状的下巴运动,但在经过几百次的重复后,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肌肉动作来减少错误。研究人员发现,聋人和拥有听力的人在接受训练后拥有同样的适应能力。

新工作显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声道的肌肉、皮肤和软组织的感觉,在成年期失去听力的人能够应用这些非耳朵的输入信号来学会说话。

《自然—免疫学》:肺结核病毒的秘密通道

绝大多数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这种细菌通过阻断自然的免疫触发反应导致疾病的传染,而自然的免疫反应一旦发生,被感染的细胞就会死亡。新研究工作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免疫学》期刊上,为研制预防结核分枝杆菌疾病的新药开辟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能感染一种名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让它们成为临时性的细菌增生“孵化器”,增生的细菌被释放出来并去感染其他细胞。通常情况下,被感染的巨噬细胞会经历一种名为细胞凋亡的死亡过程并触发一种免疫反应。

Heinz Remold和同事发现,结构分枝菌阻止了巨噬细胞进入凋亡过程,但会通过一种名为“坏死”的方式让巨噬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的另一种方式让细菌得以逃脱宿主细胞并感染新细胞。

通过揭示结核分枝细胞逃离免疫系统的方式,新研究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结核病的发展过程。

《自然—化学生物学》:离子通道的双重门卫

科学家们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钠离子是如何影响一组钾离子通道的。新发现提高了我们对离子通道的认识,也许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强心苷等药物的作用原理。

离子通道是一种位于细胞膜的蛋白质,可以让钠和氯化物等离子从细胞膜的一面到达另一面。而位于细胞膜内的整流钾通道的活性则由细胞膜上一种特别的脂控制。部分钾通道也是由钠控制的,因此,这种控制又被称为“双层门卫”,但科学家们并不清楚为什么离子通道的活性需要这两种信号。

利用计算—实验的组合方法,Diomedes Logothetis和同事发现,通过与冬氨酸盐的结合,钠离子阻止了冬氨酸盐与精氨酸的相互作用,精氨酸因此就与脂相互作用,这样就解释了两种信号是怎么协同的。

在分子层面上的这种认识拓展了我们对这些离子通道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新药开发的一种潜在新途径。

《自然—地球科学》:人类控制野火

研究人员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中报告说,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影响了野火中生物被燃烧的数量。他们指出,从1750年开始,野火中生物质燃烧的数量稳定上升,但这个数量在1870年左右却突然下降。

Jennifer Marlon和Patrick Bartlein与同事合作,编辑了过去2000年中自然木炭在湖底和沼泽地中的储存量。他们发现,直至1750年,全球生物质的燃烧模式与气候变化非常接近。然而,在工业革命开始之时,燃烧的数量开始上升,研究人员将之与人口增加以及砍伐和火耕技术的应用联系起来。,他们将生物质燃烧数量的降低与农业生产、畜牧的增加、野火的抑制结合起来。自从1750年开始,生物质燃烧数量的变化模式不再与气候变化一致,他们认为,这是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界的又一证据。

在相关的新闻和观点文章中,Andrew Scott写道:“这一工作对我们认识野火与气候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贡献。”

《自然—免疫学》:生存战略

干扰素γ是一种抗菌信号蛋白质。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分子,它能在干扰素γ大量出现时保护激活的免疫细胞,让它们得以生存。 他们在新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期刊中报告说,在慢性感染出现时免疫能持续作出反应,Irgm1分子发挥了关键作用。慢性免疫反应出现在许多种类的寄生虫疾病中。

干扰素是一种抗菌化合物,有助于病毒和其他细胞病原菌的根除。但高浓度的干扰素对附近的细胞却是有毒的。因此,这是一个困境:制造干扰素应对感染的免疫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全自己?

Carl Feng和同事鉴别出一种名为Irgm1 的分子,它在保护生产干扰素的免疫细胞免遭其毒素中毒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指出,面对干扰素γ时,缺失 Irgm1的小鼠免疫细胞无法增生,并进入一种名为凋亡的细胞自杀过程。免疫细胞的减少导致感染的失控,所有的小鼠在被感染后都死了。然而,既缺乏 Irgm1又缺乏干扰素γ的小鼠却存活下来了,表明Irgm1保护了这些免疫细胞不受干扰素γ毒性的影响。

《自然—方法学》:在纳秒尺度内观察蛋白质结构变化

研究人员在新出版的《自然—方法学》上报告说,在纳秒时间分辨率的范围内观察蛋白质结构正成为一种可能。

蛋白质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大分子。它们通过改变结构来实施生物学功能,变化的幅度可小也可大,速度可慢也可快。部分探测这些变化的方法非常适合观察快速的变化,如光学分光镜,但却不能产生蛋白质结构的三维数据。其他方法,如核磁共振质谱仪或X射线结晶法,非常适合于观察三维结构,但探测快速运动的能力却极为有限。

Marco Cammarata和Hyotcherl Ihee与同事合作,在广角度X光散射测量的技术上有了一个新发展,从而让他们能够探测快速变化的结构,也就是说,在纳米尺度的时间分辨尺度内观察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变化。利用这种技术,他们观察到了血红蛋白中所发生的快速结构变化。

新方法可在极高的时间分辨尺度内应用于大范围的蛋白质监测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