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10月4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10-10 【字号: 小  中  大   

    封面故事:

    纪念“太空竞赛”50周年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世界为之震动。但不管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是苏联,都没能穿越时间的长河维持到今天。不过,苏联的精神似乎在这一国家核心地区当前的一些政策中获得了新生。在本期Nature上,我们用一组特别约稿来纪念这50年的历程,其中包括一篇关于已有300年历史、目前正在努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俄罗斯科学院的“新闻特写”文章。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自苏联解体后一直担任俄罗斯科技政策部部长的Boris Saltykov说,在2007年,终于有迹象表明,俄罗斯研究机构能够发展进行科研和创新的新方法。

    针对痛觉神经元的局部麻醉方法

    大多数局部麻醉剂的问题是,它们的作用没有针对性。它们的亲油性使其能进入几乎任何神经元,在那里,它们会不加甄别地阻断细胞膜中的钠通道。一种能阻断特定痛觉神经元的这种活性而又不影响其他感觉或运动神经元的方法,也许可用来创建一种目标性更强的局部麻醉方法,而这正是Binshtok等人在本期Nature上提出的一个观点。他们报告说,利多卡因衍生物QX-314可以定向于痛觉神经元。正常情况下,QX-314不能穿过细胞膜。但通过允许它经TRPV1通道(一种辣椒素受体)进入细胞可保证其止痛特效,这个通道在细胞中只在痛觉神经元中表达。对大鼠同时施用QX-314和辣椒素,可阻断其机械感觉和对热的感觉,诱发局部麻醉,同时不会出现“正常的”利多卡因麻醉可能造成的瘫痪现象。

    牛皮癣的一个诱因

    通过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异常激发来产生干扰素,会引起由免疫系统调控的炎症和牛皮癣的发病。现在,这一效应的一个诱因已被识别出来,其形式为人抗菌肽LL-37,后者见于牛皮癣患者的皮肤中和受损的皮肤中。这种肽也被称为CAMP,它能将由正在死亡的细胞释放的本来是非刺激性的self-DNA转化成pDCs中干扰素生产的一种强效激发因子。这些发现为LL-37过度表达在驱动牛皮癣以及其他相关疾病中的自免疫皮肤炎症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因此,LL-37拮抗药物对于治疗炎症可能是有效的,而且LL-37本身也可能是疫苗的一种有用的辅药。

    夏威夷冰川消退的时间

    人们对最后一次冰期热带的气候条件以及随后发生的冰川消退知之甚少。现在,通过确定夏威夷Mauna Kea火山上冰碛(由冰川留下的岩石沉积物)的年代,Pierre-Henri Blard等人确定了该冰川消退的时间。利用一个关于冰川程度的模型来估计与这一消退相关的温度变化,他们发现,中太平洋高海拔处的温度在“上次冰期极盛期”要比今天低7℃左右。全冰川条件在这一地区似乎持续到距今大约1.5万年前。这个模式与在格陵兰观测到的模式相似,说明在上次冰川消退过程中,在中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之间在大气上存在一种联系。

    中国发现“奥斯坦型化石”

    近年来,“奥斯坦型化石”(其特点是,假设存在的胚胎和节肢动物幼虫的软组织保存非常完好)已经改变了我们关于后生动物早期演化的特点。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奥斯坦型化石”,是因为它们在瑞典首次被发现的含油明矾页岩沉积层名为“奥斯坦”;保存同样完好的化石后来也在其他地方发现了。现在,重要的是,其他地方也包括了中国的下寒武统地层。真甲壳类(即有现代特征的甲壳类)化石常见于距今约5亿年前左右的化石记录。新发掘出的来自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包括已知最早的、三维细节保存完好的真甲壳类,从而使这一类群动物化石记录的历史显著提前。

    食物链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之间复杂的进食关系网络组成。生态学家试图了解什么使得这种复杂的网络保持稳定,尽管事实上一个扰动就可能会导致种群之间彼此影响的所有种类的链式反应,这样的链式反应也许会使这些食物链变得非常脆弱。现在,Anje-Margriet Neutel等人发现,通过在食物链根部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生态系统生物质比例,保持一种“金字塔”形状,食物链的复杂性就可以增加,同时其稳定性就可以保持。这项工作是根据对荷兰两个不同地区的沙丘土壤中地表下的食物链所作的一项长期研究进行的,它使得所谓的“May’s paradox”悖论得到了调和。该悖论认为,随机产生的食物链随着其复杂性的增加,它们的稳定性会下降。

    两种分解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同源DNA双链之间的遗传重组在基因组的维持和增殖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这一过程的核心中间体是一个四通路的结合点,连接着两个DNA双链。这两个链最终分开,形成两个单独的DNA双链。各种不同类型的结合点分解酶见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它们的病毒。这些核酸酶对于DNA分歧点有高度选择性。现在,两个小组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结合点分解酶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两种分解酶分别是endonuclease 1(phage T7)和endonuclease VII(phage T4),每个都与DNA结合点结合在一起。这两种酶在结合时使结合点的结构显著扭曲。新的结构揭示了这两种酶何以对DNA结合点有选择性,也揭示了分解反应的原理。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