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8月30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8-31 【字号: 小  中  大   


    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自然产生hdFs

    关于干细胞利基的概念因本期Nature上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将会进一步发展。干细胞种群是在特定的解剖位置或称利基的地方形成的,这些利基调控它们参与组织更新和修复的方式。现在,研究发现,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自然产生“源自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纤维细胞一样的利基细胞”(hdFs),尽管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体内微环境。然后,这些hdFs为支持性蛋白(其中包括胰岛素一样的生长因子-2,它能促进干细胞存活和自我更新)提供一个连续来源。这为我们思考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生长与分异的控制问题开创了一个新方法。如果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够被可靠地沿一个特定的通道来引导,那么从治疗角度来讲它们将变得更有趣。

    哺乳动物性别特异性行为的形成时间

    哺乳动物中雄性与雌性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别是怎样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主导理论是,性腺激素在脑发育早期诱导神经回路,让它们去诱导或抑制雄性或雌性特征。但新的研究工作表明,雄性或雌性的交配偏好并不是在发育过程中确定的。信息素感知已被发现能够改变成年雌性实验鼠的性行为。这一现象的关键是“犁鼻器”,一种功能未知的辅助嗅觉器官,存在于鼻与嘴之间的犁骨中。犁鼻器有缺陷的雌性会表现出雄性性行为,说明雄性和雌性行为的促动回路都存在于每个性别的脑中,是通过性别特异性的传感调控机制打开或关闭的。人类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失去犁鼻器的,但这一发现为研究人类的性别特异性行为开辟了新途径。

    植物气孔对未来径流变化的影响

    对植物生理效应对陆地水径流未来变化的贡献所作的一项评估表明,按照关于未来全球变暖的情景设想,发生洪灾的风险可能要比人们所假设的更大。让二氧化碳进入植物、让水分逃逸的气孔,当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开启程度要小一些,以减少植物水分的损失,从而使更多的水留在地表。这一效应可能是20世纪所观测到的陆地径流增加的原因之一,但关于未来径流变化的大多数预测都没有将它考虑进去。“二氧化碳当量”的概念(该概念被普遍用来比较温室气体对气候的效应)也没有考虑到这一效应,所以可能需要根据这些发现对其进行修改。

    小鼠有了“HapMap”

    用被用来研究毒性和人类疾病的很多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工作的遗传学家,现在有了一个重要的新工具。4个野生型品系和11个近交系实验室小鼠品系的基因组已经完成重新测序,得到一个关于DNA变异的全面的数据库。研究人员识别出了大约830万个单碱基对差别,被称为“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数据作为小鼠的一个“HapMap”公开发布在网上,网址为http://mouse.perlegen.com/。这套SNP标记的密度和质量对于一种哺乳动物基因组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将为识别小鼠表现型差异的遗传决定因子提供一个强大工具。

    果蝇能品尝出汽水

    果蝇被水果味吸引并不奇怪。最近的研究工作显示,果蝇还能嗅到二氧化碳并作出反应。二氧化碳是果蝇在野外可能会碰到的发酵中的水果的一种标记物。现在,果蝇还被发现能够通过其吻部的一组专门的神经元“尝”到以碳酸水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这一新颖的味觉模式有可能帮助果蝇获得由微生物所产生的营养物质。

    Tip60抑制肿瘤的前提

    乙酰转移酶Tip60调控转录,涉及DNA的损伤响应。现在,它被发现在小鼠模型中和在人类肿瘤中都具有体内肿瘤抑制活性。人类Tip60位点(HTATIP)在头部和颈部鳞状细胞癌、乳腺癌和淋巴癌中都经常突变。在组织微阵列上着色的核Tip60在各种不同肿瘤中都丢失了,而且最显著的是在乳腺癌中也丢失了。这项工作表明,要在初发肿瘤细胞中发起一个由致癌基因诱导的DNA损伤响应,Tip60的浓度必须达到临界水平:这一防卫机制的失效可能与p53突变发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育。

    关于流动性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理论研究

    流动性是多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那些由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徙的动物到到处游动的细菌都是这样。Reichenbach等人在一项可能是关于流动性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第一个理论研究中,用“石头—剪刀—布”游戏对竞争的物种进行了模拟。在静态的种群中,现状可以保持。但当流动性超过一个临界值时,生物多样性就会丢失。低于这个临界值,亚种群可以共存,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持——这一结果可能会被证明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设计。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