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细胞间隙连接处探秘
![]()
间隙连接处是相邻细胞形成小孔或通道、让信号分子和离子在细胞之间自由通过的地方,它们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很多成年细胞和正在发育的细胞中。它们的功能一直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细胞之间的分子流动。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现在,Elias等人提供的证据表明,间隙连接处在神经迁移中发挥一定作用,而对迁移来说重要的是间隙连接蛋白的黏附性能及细胞之间接触点的性质,不是它们通道的导通性能。这一发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脑发育。因为很多其他间隙连接功能(包括参与肿瘤的转移)也可能取决于黏附性能而不是小孔功能,所以间隙连接处可能因以前没有被考虑到的方式而易于操控。本期封面所示为沿着脑中的放射状纤维爬行的神经元,而提供黏附接触的一团团间隙连接处用橙色显示。
SAPAP3与强迫症的关系
强迫症的神经生物学原因基本上不清楚,尽管皮质纹状体回路的破坏受到怀疑。对很多医学状况来说,小鼠模型都能提供一个进行病理分析和试验潜在治疗方法的手段。令人吃惊的是,现在对强迫症也能做到这一点了。定向删除SAPAP3(一种在纹状体中高度表达的突触后支架蛋白)后,小鼠会表现出强迫症的很多行为特征:它们强迫性地自我修饰,表现焦虑,并有异常的皮质纹状体生理特征。它们的行为特征可以被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减轻,这类药物经常被用来治疗强迫症。
南半球冰川形成早于北半球
不久前,人们还认为北半球冰川化开始于距今1100万年至500万年前,但这一观点受到与其相矛盾的证据的挑战,其中包括关于4160万年前超过南极洲存储容量的全球冰川体积的估计数字。Edgar等人利用来自赤道大西洋的海洋沉积物记录,对认为当时两个半球都存在大型冰层的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关于冰层体积的估计值可以很容易按照南极洲的存储容量得到解释,这表明,大型冰层那时在北半球是不存在的。气候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由于两极不同的陆地—海洋分布,大陆冰川化的临界值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更早被突破。本项研究的这些发现支持这样的模拟结果。
Croll-Milankovitch气候变化理论得到验证
Croll-Milankovitch气候变化理论认为,冰期—间冰期周期是由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接收到的日照量的变化决定的,而后者又是由地球轨道的几何变化引起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设,Kawamura等人利用束缚在冰中的空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比例(这个比例能够反映局部地区夏季日照变化,是一个间接指标),构建了关于南极冰芯的一个新的年谱。结果表明,在过去36万年,轨道尺度的南极气候变化滞后于北半球日照的变化,在最后4个冰期—间冰期过渡阶段中,南极温度的上升发生在北半球夏季日照量增加的阶段。因此,这些发现支持Croll-Milankovitch假设。
逐步状态坍缩过程的观测
量子测量将一个微观系统置于这样一个状态,在该状态,其所观测到的数量(以前是不确定的)可以精确知道。其数值是随机的,具有一个由该系统最初状态决定的概率。这样的状态坍缩可以是渐进性的,能够对初级状态变化的效应进行累积。现在,研究人员利用光作为研究对象,用以非破坏性方式测量其光子数的一个原子流来不断进行测量,从而观测到了这种类型的逐步坍缩。这个过程具有量子测量所预测的全部特点,并且应当有助于束缚在空腔中的非经典电磁场的研究工作。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植物和它们的授粉者及种子扩散者形成相互依赖的复杂网络。这些网络具有强烈影响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明确架构。Rezende等人利用一种系统发生学方法发现,植物和动物过去的演化历史部分可以解释该网络的模式。在系统发生学上接近的物种倾向于在该网络中扮演相似的角色。于是,在一个物种灭绝后发生的一系列共同灭绝现象会影响在分类上相关的物种,导致演化树发生一种非随机的修剪。从物种保护角度来讲,这意味着共同灭绝系列事件会在相关物种之间扩散,进一步加快分类多样性的损失速度。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