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8月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8-10 【字号: 小  中  大   

    能人和直立人 曾共存近50万年

    类人猿“能人”以及一般来说更大、时间更晚的“直立人”经常被认为是同一进化分支上的两个点,其分别仅仅在时间上。由于研究人员将来自格鲁吉亚Dmanisi的小型原始头骨解释为“形态上的中间体”,这种观点得到了人们的进一步认可。但新的化石发现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特别小的直立人头骨和来自一个较晚的能人化石的颌骨材料,而发现它们的环境表明,这两个物种在肯尼亚的Turkana湖盆共存了近50万年时间。除了在时间上重叠外,能人和直立人在大小上也重叠。直立人的高度性别二态性在这方面可能是一个因素。本期封面所示为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被称为KNM-ER 42700的部分颅骨),同时还有来自坦桑尼亚的最大的非洲“直立人”OH9。

    印度正在崛起为海洋研究大国

    印度传统上并不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事情正在发生改变。该国所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合于对相对来说被忽略的印度洋和南大洋进行探索。这两个海洋都包含重要的水下地质特征,而且在这一地区尤为重要的是,两个海洋都与印度洋季风的形成有关。印度新成立的地球科学部已经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深海及极地研究计划,而且印度还将加入“海洋综合钻探计划”。请看K. S. Jayaraman对印度新一代海洋科学家所作的访谈。

    现代版的牛顿“尘埃镜”实验

    受牛顿曾经用来演示干涉的“尘埃镜”实验的启迪,Chapman等人设计了一个用超快强X射线脉冲来研究微粒的方法。牛顿的实验涉及可见光从一个背面镀银镜面前面的尘埃颗粒上的两次散射(一次进入镜面,一次从镜面出来),还涉及相应的环形干涉图案。在现代版的这个实验中,X射线脉冲聚焦在一个有聚苯乙烯颗粒的薄膜上,放置在一个X射线镜面之前。一个脉冲穿过样本,触发了一个颗粒的爆炸,然后被镜面反射到样本上。所得到的衍射图案含有关于爆炸颗粒的准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这种类型的X射线“flash”成像可用来在原子运动的时间尺度上探索材料的三维动态。

    “量子铁磁流体”研究获新成果

    本期Nature上的一篇论文是关于超冷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的,那就是“量子铁磁流体”,它们是由偏振的偶极子(电偶极子或磁偶极子)组成的超级流体量子气体。这种偶极子之间打破对称的相互作用预计会导致新的物理现象。现在,来自斯图加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用原子之间的强各向异性磁性偶极子—偶极子相互作用,成功生成了一个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它诱使该气体云的纵横比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科学家苦寻的物质形式将使物理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够在以前尚未探索过的领域进行。

    上层温暖海水与下层冰冷海水

    发生混合的位置

    海洋上层温暖的海水与下面较冷的海水的混合,是全球海洋环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增加深水的浮力,但这种混合所发生的位置仍然不确定。Louis St. Laurent和Andreas Thurnherr对当海水流经中大西洋山脊顶端一个狭窄通道时所发生的海水混合现象进行了测量。他们所观测到的速度异乎寻常的高:如果类似的混合速度发生在北大西洋海盆中的中大西洋山脊上的其他狭窄通道中,那么这些地点对海水浮力增加的贡献就会像在这些通道的深处该海盆其余地点的总和那么大。所以,中海洋山脊上的狭窄通道(以前被忽略的地点)中所发生的混合,对全球尺度上增加海水浮力的流量可能有一个相当可观的贡献。

    昆虫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昆虫是大多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力量,而在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它们却经常没有鸟类、哺乳动物和植物受到的关注多。本期Nature上的两篇论文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态。Novotny等人研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75000平方公里雨林中的大约500种鳞翅目毛虫、甲虫和果蝇。他们发现,食草昆虫的大多数种都广泛分布。物种丰富度很高,这在热带很正常,但即便在数百公里距离内所发现的物种也没有很大改变。Dyer等人在他们对从加拿大到巴西的地域范围内的蝴蝶和蛾幼虫的数十万宿主特异性进食记录所作的研究中得出了很不相同的结论。他们发现,一种昆虫所食的树种的平均数量在热带要少于在“新世界”的温带部分,从而证实了自达尔文和华莱士时代以来就被生物学家讨论很多的生态学中的纬度梯度。不过,由于这两篇论文所得出的结果明显存在矛盾,所以这一讨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