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2月22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2-28 【字号: 小  中  大   

    东爪哇泥火山喷发是人为造成的

    本期封面所示为当地居民正努力从一个被来自Lusi泥火山的泥和水冲毁的工厂中往外清理货物。该火山首次于2006年5月29日在东爪哇的Sidoarjo地区喷发。最近的一篇关于该火山喷发原因和影响的报告预测,它将继续喷发,每天喷出7000至15万立方米的泥浆,持续很多个月时间,在火山喷口周围留下一个面积至少10平方公里的地区数年不适宜居住,有超过11000人将永久离开家园。至于原因却存在争议,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是由喷发前两天附近发生的一次地震诱发的观点受到地质学家的质疑。他们说,该火山的喷发几乎肯定是人为的,是人们在附近为勘探天然气进行钻探造成的。David Cyranoski对该火山喷发当前的状态及它所引起的争议进行了报道。

    鸟儿也知道想着明天

    关于动物是否能进行遐想、是否能预期某种需要而对未来进行规划存在很多争论。要证明一个动物的行动是这种遐想的结果是很困难的,但研究人员对一种鸟(西方灌丛鸦)所进行的研究似乎正好完成了这样一项工作。研究人员进行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对早餐进行规划”的实验,另一个是“早餐选择”实验。两个实验都表明,这种鸟能够为未来的需要作准备:一种办法是特意把食物存在某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它们已经知道自己第二天早上会饿;另一种办法是,专门把某种特别的食物保存在一个自己第二天早上不会吃到的地方。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这种鸟是本能地为明天作准备的,并没有参考它们当前的动机状态。

    新发现的4个II型糖尿病致病基因

    暴饮暴食和缺少运动是II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但它们只影响在遗传上易得糖尿病的人,而且这种疾病的遗传基础非常复杂。然而,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特定基因可能与患这种疾病的风险有关,而且,现在利用高密度基因型分析阵列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搜索,发现了4个以前不知道的基因是糖尿病风险因子,证实了糖尿病与TCF7L2基因之间一个人们已经知道的联系。这5个基因位点可能一起构成II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当大一部分,而对它们的功能进行分析应能弄清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并找到新的治疗目标。而在此之前,有这些突变的人通过调整饮食就有可能降低他们的患病风险。

    “量子点空穴”体系的量子性质得到实验证实

    “空穴量子电动力学”(QED)研究一个量子发射体(如一个原子或一个量子点)与来自一个辐射场的一个单一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二者强烈耦合时,就有可能实现关键量子信息处理任务。在固体状态,这可以通过将半导体量子点耦合到光学微空穴中实现。然而,要确认量子点在量子信息应用中的功效,需要在强耦合情况下证实“量子点空穴”体系的量子性质。现在,苏黎世联邦高等工学院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实验室所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证实。在它们所进行的实验中,有一个光子晶体纳米空穴,在这个空穴中,只有一个量子位精确地位于空穴电场最大处。

    海狗保持遗传差异性的本领

    在很多物种中,挑剔的雌性会聚集在雄性所在的被称为“lek”的特定地方,或前往这些地方,以向雄性展示它们是潜在的交配对象。但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如果雌性总是喜欢最“鲜艳”的雄性,那么遗传差异就会消失。对南乔治亚的一个南极海狗群落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解开这一“lek矛盾”。在这里,雌性海狗总是准备去寻找最好的雄性,而雄性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雌性在群落中来来往往,在雄性之间进行选择。结果是,雌性会想办法在潜在交配对象的相关性与异合性之间保持平衡,从而来维持差异性。

    人类与肠道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历史渊源

    一半以上的人被肠道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它能引起消化性溃疡,是胃癌的一个风险因子。对该细菌的分离菌种的遗传变异所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表明,该细菌遗传多样性分布中的关键模式所反映的正好是其人类宿主的同一模式。由于在人类中,随着与东非距离的增加,遗传多样性在不断丧失,说明在距今大约58000年前人类就已经感染了能引起溃疡的细菌,当时人类正在走出非洲。人类与Helicobacter pylori细菌似乎是在同一时间尺度上从东非向外扩散的,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走出非洲”事件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该研究小组还发现,这种细菌的基因组成比人类的基因组成更多样,所以对该细菌的DNA进行分析也许有助于将来的研究工作。

    eIF4E与衰老的关系

    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细菌的衰老过程,伴随着蛋白合成所发生的明显改变,尽管这些改变是衰老过程的一个副产品还是造成衰老的因素之一尚不清楚。“真核引发因子4E”(eIF4E)是蛋白合成的一个主要调控因子,现在它被发现是影响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衰老过程的一个通道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该线虫体细胞中一种形式的eIF4E的删除,能延长寿命、减少蛋白合成并且抑制氧化压力的影响。该发现表明,eIF4E可能是调控组织衰老的一个机制的构成部分,该机制通过将环境、生殖和其他因素综合起来,来调控蛋白合成和组织维护。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