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10月5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6-10-12 【字号: 小  中  大   

    环保运动中的心理问题和政治问题

    本期封面所示为一群带着头套和面罩的抗议者,其中一些声称是“地球解放阵线”的支持者,他们于2002年2月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举行游行。在本期的《新闻特写》栏目中,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极端环保人士何以拒绝科学而采用暴力的、反科学的方法?在联邦调查局(FBI)一次重要行动之后,我们对这场运动的心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进行了分析。

    模拟研究和实验研究之间的相互促进

    系统生物学是对形成一个活细胞的很多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数学模拟的学科,随着来自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项目的大量数据的出现,该学科愈显重要。现在,系统生物学家获得的信息绕了一圈之后,又回过头来被用于新实验的设计。Di Ventura等人对活体研究和模拟研究之间数据的双向利用进行了分析,他们得出结论认为,我们现在还不能期待完全了解活细胞,但将模拟方法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正在使我们接近这个目标。

    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新方法

    迄今所发现的200颗左右的太阳系外行星,是以由引力拉动在其主恒星中所诱导产生的“颤动”或多普勒偏移的形式被探测到的。但近来,以探测由一个行星侧影不断在我们与主恒星之间经过引起的变暗现象为依据的经纬测量方法,在探测新行星方面越来越成功。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银河系鼓出部分方向上180000颗恒星进行的一次普查,发现了另外16颗候选行星,轨道周期在0.4天至4.2天之间。其中5颗具有不到1天的超短轨道周期,它们构成一组新的“超短周期木星”。这些行星只在不到0.9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周围出现,说明它们要么从未在更高质量的恒星周围形成过,要么它们的确形成过,但却被毁灭了。

    Subtilase细胞毒素产生毒性的机制

    Subtilase细胞毒素是 1998年首次从澳大利亚南部产生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STEC)的一个恶性菌种中分离出来的,此后又在STEC的其他几个菌种中被发现。STEC是一种人类病原体,能引起威胁生命的肠胃病。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Subtilase细胞毒素产生极端毒性的机制:它能引起重要内质网伴护分子BiP的单点解理。该发现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影响内质网压力响应的伴护功能的缺陷现在被发现与细胞衰老以及包括白内障、帕金森氏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氏综合征等机能退化症状密切相关。该毒素能够快速地、专一地破坏BiP功能,因此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细胞生物学新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对这些疾病发病机理中的关键事件进行体外模拟。

    太阳耀斑中高能电子的能量来源

    太阳耀斑中长期存在的“数字”问题,是在耀斑发生期间所测到的很多高能电子与在标准磁重接模型中所产生的数量相对较少的这些粒子之间的偏差。为什么所释放的磁能量如此高效地转移给了电子?这个问题对于了解为什么日冕很热非常重要。日冕是产生高能宇宙电子的部位,也被用来度量高能粒子对地球上的卫星和通信网络的威胁。现在,Drake等人发现,电子是通过从随着磁重接进展而形成的收缩的“磁岛”两端反射而获得动能的。该机制与一个在两面收缩的墙之间弹跳的球的能量增加是相似的,后者随着每次弹跳而获得能量。

    地幔物质是否能返回地表

    板块构造过程不断地将物质从地球表面返回其内部。地球物理学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看地球内的对流是否允许组成如此不同的物质返回到地球表面。对上层地幔中锂元素的变化所做的一项新的研究,为化学组成截然不同的一些海底岩浆中这种“循环的”物质的存在提供了可靠证据,而这种海底岩浆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的对流。 然而,它们所记录的“循环的”物质并不像以前所预测的那样是来自一个以前的构造板块,所以板块本身的命运仍然不清楚。

    抗辐射球菌抗辐射的机制

    抗辐射球菌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从罐头肉中分离出来的,这些罐头肉尽管用高剂量辐射杀了菌,却仍然变质了。即便辐射引起该细菌的DNA损坏会使其基因组彻底破碎,该细菌也能从辐照中恢复过来。它是怎样实现这种“壮举”的呢?科学家了解到,该细菌携带其几个版本的基因组,并且具有快速、有效的DNA修复机制。现在,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首先,有互补序列区域的DNA片断会彼此找到对方,由一种DNA聚合酶引发一个合成过程,在DNA片断上形成长的单链;然后,互补单链尾部配对,再生成长链DNA分子,后者被处理成原始的环状基因组。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