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我国将开展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研究
科学家有望实现在千米海底工作生活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陈瑜 发布时间:2012-03-10 【字号: 小  中  大   

深海中的科学试验站——深海空间站能否很快实现?科研人员在千米以下的海底工作、生活的电影场景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代表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蛟龙”号今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后,下一步就要考虑深海空间站的研究了。

颜开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将开展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深海空间站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船重工702所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摇篮”。颜开告诉记者,与已经成功开展5000米级海试的“蛟龙”相比,深海空间站将待在1000多米深的海里,它的最大特点是“大”,能够一次搭乘多人,庞大的身躯可能重达几百吨至几千吨。“蛟龙”目前已经实现在深海停留数小时,只要解决好能源问题,深海空间站有望在海底逗留数天甚至数十天。“与用水面船控制潜水器进行水下作业相比,利用深海空间站进行水下作业,可避免海面上狂风恶浪的影响。”

据了解,要研制这么一个大家伙,得突破大潜深结构设计技术、特种材料及建造工艺技术、水下设施承压密封技术、水下设施连接和监控技术、海底能源技术、水下生命维持与综合保障技术等关键技术。此外,因为自身体积庞大,要开展水下作业或开展科学实验需要从深海空间站收放作业工具,这也增加了相应的技术攻关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