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中的科学试验站——深海空间站能否很快实现?科研人员在千米以下的海底工作、生活的电影场景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代表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蛟龙”号今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后,下一步就要考虑深海空间站的研究了。
颜开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将开展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深海空间站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船重工702所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摇篮”。颜开告诉记者,与已经成功开展5000米级海试的“蛟龙”相比,深海空间站将待在1000多米深的海里,它的最大特点是“大”,能够一次搭乘多人,庞大的身躯可能重达几百吨至几千吨。“蛟龙”目前已经实现在深海停留数小时,只要解决好能源问题,深海空间站有望在海底逗留数天甚至数十天。“与用水面船控制潜水器进行水下作业相比,利用深海空间站进行水下作业,可避免海面上狂风恶浪的影响。”
据了解,要研制这么一个大家伙,得突破大潜深结构设计技术、特种材料及建造工艺技术、水下设施承压密封技术、水下设施连接和监控技术、海底能源技术、水下生命维持与综合保障技术等关键技术。此外,因为自身体积庞大,要开展水下作业或开展科学实验需要从深海空间站收放作业工具,这也增加了相应的技术攻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