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利用稀氨水捕集CO2中试装置成功运转
1小时可处理烟道气1000立方米左右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李静、吴长锋 发布时间:2010-07-21 【字号: 小  中  大   

日前,由安徽理工大学张明旭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小试装置成功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利用稀氨水捕集CO2中试装置成功在安徽淮化集团实现连续运转,并顺利生产出了首批合格的碳酸氢铵产品。此举将为当前国内外正在大力开展的CO2减排闯出一条新路,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对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据介绍,该装置是目前国内外此领域最大的中试装置之一,具有常温、常压、一次吸收和反应、能耗低、工艺简单、安全稳定等显著特点。通过氨法对烟道气中的CO2进行捕集和吸收,每小时可处理烟道气1000立方米左右,烟道气中的CO2脱除效率达80%以上,减排CO2超过110立方米(烟道气中CO2浓度按13%计算)以上,每小时可生产碳酸氢铵肥料270公斤左右。

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环境健康与污染减排。安徽理工大学张明旭教授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淮南市前期项目和安徽淮化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美国及国内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在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终于寻找到利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稀氨水,捕集、吸收燃煤电厂或煤化工企业烟道气中的CO2,生产长效碳酸氢铵作为肥料使用,从而达到固定碳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方法。该技术的研究开发既可以减少CO2排放,保护环境,又可使污染物变废为宝。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