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我国20年发射国际商业卫星30次 36颗星6次搭载
  文章来源:人民网 记者 蒋建科 发布时间:2010-04-09 【字号: 小  中  大   

1990年4月7日,在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宾的瞩目与见证下,箭身写有“中国航天”四个大字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自2007年中国实现了国产卫星首次整星出口以来,至今已签署了5个整星出口合同,完成了2次在轨交付。

今天,置身20年前发射现场,中外宾客回眸历史瞬间,共同探讨与中国航天合作的未来。作为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总承包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长城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卫星测控系统部一起介绍了20年来长征火箭、发射场、发射服务能力与方式的进步,展示了航天国际化发展的前景。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瑞典、卢森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代表,特别是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欧洲卫星公司(SES)、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等世界三大卫星运营商,以及欧美卫星制造商等,高度评价了长征火箭的可靠性与竞争能力。国际客户希望长征火箭为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市场需求牵引下,长征火箭发射数量增加、生产能力增长、可靠性名列世界前茅,已经成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品牌。长征火箭目前具备了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及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各类有效载荷和深空探测器的能力。目前,长征火箭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吨。长征火箭完成第一个50次发射用时28年,完成第二个50次仅用9年,最近23次发射用时不足3年。运载火箭技术成熟、成长迅速,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和组装。迄今长征火箭实施了123次飞行,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发射场技术设施改善、发射准备测试周期缩短、流程简化,火箭发射场工作周期从50天降至25天。我国国际发射服务整体水准不断提升的同时,国产卫星整星出口为国际宇航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当前,中国航天新一代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运载火箭正在加紧研制。其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将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20年间,商业卫星发射、整星出口不断拓展着中国航天国际化发展的新天地。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为开端,中国航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了行业发展、带动了产业延伸。为满足市场需求,中国航天研制了长二捆、长二丙改进型、长三乙、长三乙增强型以及长三丙等新型火箭,提升了运载能力,促进了火箭的成熟与发展。通过引入市场竞争,中国航天提升了全面质量管理,同时也更加公开透明。伴随着整星出口,中国航天的国际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长城公司已由单一火箭供应商,发展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卫星、地面设备、项目融资、项目保险、项目培训等航天产品与服务的系统集成供应商,向用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同时近年来航天技术应用产品如风能、太阳能等一系列环保清洁能源也开始走向市场、走出国门。

中国航天为全球繁荣经济、发展科技、改善民生、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已为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长征火箭发射的商业卫星,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国产通信卫星为亚洲近邻、非洲大陆、南美高原的发展中国家送去了广播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造福边远地区民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中国航天利用资源卫星数据,提供全球化服务。2008年底在南非建设地球资源数据接收站,使用中巴资源02B卫星为10余个南部非洲不发达国家提供土地利用、自然灾害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数据服务;2009年使用环境一号B卫星监测澳大利亚森林火灾,为有关方面灭火提供帮助;2009年底在泰国建设地球资源数据接收站,使用环境1A卫星数据开展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研究等,展示了中国航天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与责任的形象。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融入全球经济进程中,把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确立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方针。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的平台,长城公司将在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围绕宇航系统集成业务、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国际经营业务和国际化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坚持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实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与集团内外各单位联合协作,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引领中国航天走向世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