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我国有望10年内建成“国家电子语言地图”
  文章来源:新华社 记者 吴晶 发布时间:2010-03-10 【字号: 小  中  大   

伴随着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立,我国有望于10年内建成“国家电子语言地图”,以此了解各地人民群众的方言、民族语言、习俗及文化。

9日在京举行的国家语委2010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国家语委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在江苏省完成首批试点验收,并计划在上海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

“当前,负载中国文化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变化很快,有些濒临消亡,必须通过现代录音录像技术,保存当今的汉语方言,保存少数民族语言。”他说。

据了解,目前在江苏完成的首批试点工作采用“叫当地人讲故事”的方式。当地政府发动社会各界群众自荐参加,遴选老人、青年、男性、女性针对专家设置的话题讲故事,内容涉及婚丧嫁娶、当地历史发展、评弹文化等。

“这样就可以通过语言把文化也保存下来。”李宇明说。江苏试点从苏州开始,目前已推广至扬州、泰州、南通、南京。预计2年内江苏有望完成。

李宇明指出,“国家电子语言地图”的建设从理想状态上应做到“一县一点”,这意味着全国4000多个县级单位加上地方语言状况比较复杂的地区,可能全国需要布设1万个点。根据江苏的试点,每地调查4人,调查长度是每人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然后再录入数据库,最后汇聚的信息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根据李宇明的观察,很多地方的积极性很高,在苏州就出现了民众踊跃报名、争当讲述人的场面。今后国家将在各地建设的基础上规范标准,统一建库,同时借用各地博物馆和网络进行传播。

按照构想,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成时,将发挥多项扩展功能,如在发生紧急灾难和紧急情况下的语言服务,避免出现由于方言问题而导致的沟通困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